俄军百架无人机夜袭乌克兰,关键设施遭重创
2025年3月25日晚至26日凌晨,俄罗斯军队对乌克兰发动了自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无人机集群攻击。117架“沙赫德-136”无人机从克里米亚、罗斯托夫等方向突袭,乌方称拦截56架,但仍有61架击中基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地的能源设施、物流仓库及工业园,导致多城断水断电,至少3座炼油厂瘫痪。这场空袭恰逢俄、乌、美三方秘密谈判前夕,直接撕碎了国际社会对停火的脆弱期待。
俄军此次行动精准打击乌克兰残存的工业命脉。苏梅州一家化肥厂遭4架无人机连环轰炸,其钾肥产能占全国15%;第聂伯河畔的金属加工厂被摧毁,直接切断乌军装甲车零部件供应链。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分析指出,俄方通过低成本无人机消耗战,日均摧毁乌方价值超2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而单架“沙赫德-136”成本仅5万美元。这种“高损效比”战术正迫使乌克兰将40%防空资源用于保护后方设施,而非前线部队。
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收缩让乌克兰雪上加霜。五角大楼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对乌军援同比下降67%,此前承诺的F-16战机交付无限期推迟。更致命的是,美国通过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第三方渠道向俄传递“停火可谈”信号,要求乌方接受顿巴斯现状。基辅匿名官员透露,美方甚至提议将扎波罗热核电站控制权移交国际原子能机构作为谈判前提,这相当于变相承认俄方占领事实。
欧盟对俄第十一轮制裁因匈牙利反对再度搁浅,德国被迫重启北溪2号备用管道进口俄天然气。意大利工业联合会报告显示,若乌方完全丧失黑海港口,欧洲粮食价格将再涨23%。这种经济压力迫使法德两国私下推动“冻结冲突”方案,提议以当前接触线为界划分停火区。但乌总统泽连斯基强硬表态:“任何领土让步都是对卫国战争的背叛。”
尽管乌军宣称2025年将量产3万架远程攻击无人机,但其本土军工体系已濒临崩溃。哈尔科夫无人机工厂上月遭伊斯坎德尔导弹摧毁,导致“海狸-2”型侦察无人机产能归零。更严峻的是,俄军电子战部队近期升级“磁场-21”干扰系统,使乌方70%的民用改装无人机失控坠毁。乌国防部承认,目前仅能通过波兰边境走私伊朗零件维持10%的无人机出动率。
这场无人机消耗战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深层博弈。俄军“沙赫德-136”的发动机来自土耳其Baykar公司,导航芯片购自印度供应商,而乌方“雷霆”无人机的光学瞄准系统依赖中国民营企业出口。中美俄在联合国提出的“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管制草案”均刻意回避民用技术转化问题——毕竟,2024年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已达420亿美元,谁都不愿自断财路。
国际战略专家指出,俄乌冲突已演变为“算法战争”:无人机航程、识别精度、抗干扰能力直接决定战线走向。当莫斯科用3D打印技术将无人机生产成本压至3.8万美元时,基辅却要为每架西方援助的“弹簧刀”支付27万美元账单。这种成本鸿沟正在吞噬乌克兰的战争耐力,而华盛顿的犹豫不决恐将改写东欧地缘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