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访日,石破茂亲自会见,中方就台湾问题对日摊牌,提出一要求
王毅时隔4年再访日本,日本首相石破茂亲自出面会见。
这位被称为中国外交系统“日本通”的外长,此行不只为出席中日韩三国外长会,更带着明确信号,在台湾问题上对日本划出红线。
当天会谈中,王毅直接要求日方切实履行历史和台湾问题上的政治承诺,特别针对日本前自卫队高官担任台湾顾问一事提出严正交涉,这被视为中方对日本近期涉台举动的明确警告。
从经济互惠到安全困境,日本如何在中美之间找到对华政策平衡点?面对台湾问题这条中国核心利益红线,石破茂政府能否跳出前任首相设下的对华关系困局?
台海局势一石激起千层浪,日本作为场外观众却偏要伸手触碰这潭深水,就在王毅访日前夕,台湾当局悄然宣布聘请日本前自卫队统合幕僚长担任顾问,这一举动无异于在中日关系的薄冰上跳舞,引发北京方面强烈反应。
放在历史长镜头下看,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动作从未停歇,从安倍晋三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到岸田政府频频对台示好,石破茂接棒后本想换个姿态,却又难以摆脱前任埋下的政策地雷。
王毅此次访日,台湾问题成为绕不开的坎,会谈桌上,他直截了当提醒日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台湾问题上,日本对中国人民有历史罪责,”这番话字字如钉,将日本二战侵略台湾的历史责任钉在了谈判桌上。
面对中方严厉表态,日本政府不得不作出回应,石破茂在会见中表示“充分认识日中四个政治文件的重要意义”,表面上姿态摆得端正,行动上却依旧暧昧不清,“口蜜腹剑”四个字恰如其分地形容了日本当前的对华姿态。
中方要求日方在台湾问题上“谨言慎行”,言下之意就是不要越过红线,这已不是委婉的外交辞令,而是赤裸裸的战略警告,石破茂政府若执意在台湾问题上玩火,恐将面临比前任更为严峻的对华关系考验。
台海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日本插手其中不仅触碰中国核心利益,还将自身拖入潜在风险,一边渴望与中国改善关系,一边又在敏感问题上挑衅,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如意算盘,终将被无情的国际政治现实打破。
远亲不如近邻:经济牌打得响政治对弈之外,经济牌却在暗中发力,王毅与石破茂会谈中不经意提及的一句“远亲不如近邻”,道出了东亚区域合作的潜在利好。
中日韩三国就像一台精密机器中的三个齿轮,缺一不可又互相啮合,尽管有舆论炒作中国制造业崛起威胁日韩,但实际上三国产业链早已深度融合,阻断合作无异于自断经脉。
面对特朗普卷土重来的贸易威胁,石破茂如同坐在烧红的铁板上,美方已明确释放对日本征收关税的信号,日本汽车制造商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寻找替代市场,此时此刻,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犹如黑夜中的明灯,让石破茂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关系。
半导体领域更是三国合作的典型战场,美国正试图打造一个排除中国的“小院高墙”,而日韩却陷入两难境地,作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日韩企业若配合美国对华“卡脖子”,最终可能落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尴尬局面。
一位日本经济学家曾私下感慨:“美国要求我们自杀式脱钩,但我们的经济命脉却紧紧连着中国,”这种矛盾心态恰如古人所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反映了日本当前的战略困境。
王毅在三国外长会上提出维护供应链稳定的倡议,无疑是在为东亚经济一体化保驾护航,当西方不断筑墙设障之际,东亚三国抱团过冬不失为明智之举,只是这种经济理性能否战胜地缘政治的非理性,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与台海问题的尖锐对峙相比,经济合作似乎提供了更多缓和关系的机会,这也许就是石破茂政府急切寻求改善对华关系的现实抓手,若能在经贸领域率先突破,或许能为后续的政治对话打开一扇窗口。
石破茂的访华焦虑站在东京的政治舞台上,石破茂眼巴巴地望着北京方向,那份迫切访华的心情几乎写在了脸上,自上任以来,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示“访华是极其重要的事情”,仿佛一位等待邀请函的舞会宾客,却始终未收到期盼已久的那封信。
回顾历史,安倍晋三2019年访华后,日本的首相更替如走马灯般频繁,菅义伟、岸田文雄接连登场又匆匆退场,他们都未能踏上访华之路,这不是偶然的外交空白,而是中日关系冰河期的明显标志。
石破茂的焦虑不无道理,纵观国际政坛,领导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常能解开外交死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外交官私下透露:“首相经常坐在办公室里,盯着亚洲地图发呆,尤其是中国那一块,”这种近乎孩子气的期待背后,是日本对中国经济市场的深度依赖。
去年在利马APEC会议期间,习近平与石破茂的会晤犹如寒冬里的一缕阳光,短暂驱散了双边关系的寒意,石破茂本以为这是访华大门即将开启的信号,谁知道后续进展却如同蜗牛爬行,慢得让人心生急躁。
石破茂的尴尬处境颇似古代“负荆请罪”的典故,只是他既没有背负荆条,也没有真诚认错,在台湾问题上频频添乱,又想获得中方的高规格接待,这种想法未免过于天真。
与此同时,中方保持着战略定力,既不急于邀请也不彻底拒绝,而是将球踢回日方一侧:态度端正了,行动跟上了,访华自然水到渠成。这种不卑不亢的外交姿态,传达出中国作为大国的从容气度。
石破茂若想打破僵局,除了口头表态,还需要在台湾问题等核心利益上拿出切实行动,毕竟在外交场上,诚意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访华之路是否畅通,关键在于石破茂自己手中的那把钥匙。
双面日本:美国钳制下的战略选择拉开日本对华政策的帷幕,一幅双面画像呼之欲出,经济上如饥似渴地依赖中国市场,安全上却紧紧依附美国怀抱,这种分裂人格般的外交姿态成了日本的常态表演。
石破茂初上台时满口对华友好,转身却搭乘专机飞往华盛顿觐见特朗普,回国后立刻在台湾问题上耍小聪明,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派,不禁让人想起“墙头草随风倒”的生动写照。
细究根源,日本的对华自主性从未真正确立过,二战后,日本被美国编入西方阵营,外交主权实质上打了折扣,七十多年过去,美国驻日军事基地依然林立,美日安保条约如同一道无形枷锁,牢牢锁住日本的战略空间。
更令石破茂头疼的是,他上任恰逢中美战略博弈加剧之际,双方角力如同两头大象在草原上搏斗,而日本则是那片被踩踏的草地,进退两难又无力改变局面。
区域安全领域,日本同样在演绎着令人啼笑皆非的剧本,一边参与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一边又渴望加入中日韩合作机制,仿佛想把矛和盾同时抱在怀里,却不知这两者本就相互矛盾。
有意思的是,在王毅与石破茂会面当天,美国国防部恰好宣布对日出售价值约11亿美元的军备,这一戏剧性巧合,犹如一位丈夫正在与情人约会,妻子的短信却适时弹出,提醒他别忘了婚姻的枷锁。
日本的两难困境某种程度上正是区域格局的缩影,东亚国家普遍面临如何在大国博弈中寻找平衡点的挑战,石破茂未必没有走出“美国阴影”的想法,只是美日同盟已深入骨髓,贸然调整恐怕会招致华盛顿雷霆之怒。
对中国而言,理解日本的结构性困境,既不高估日本对华政策的积极变化,也不低估美国因素的制约作用,保持战略耐心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毕竟“欲速则不达”,外交博弈本就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结语台湾问题始终是中日关系的敏感神经,王毅此次访日明确划出红线,为中日关系设定了清晰边界,石破茂政府既渴望改善对华关系以缓解经济压力,又深受美日同盟束缚,这种两难困境或将长期存在,在中美战略博弈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日本能否走出“夹缝求生”的窘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台湾问题的处理智慧,究竟是选择在经济合作中寻求互利共赢,还是继续在台湾问题上火中取栗?这道考题,石破茂政府必须审慎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