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 解决吐蕃问题:山人宰相李泌 如何为大唐续命百年
在唐朝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人物如流星般划过天际,而李泌,无疑是其中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尽管他不像房玄龄、杜如晦那般广为人知,但他的传奇经历和卓越贡献,却足以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泌出生于玄宗朝开元十年(722 年),这是一个繁华昌盛的时代,继贞观之治后,唐朝迎来了又一个盛世。他出身于名门望族——赵郡李氏,这个家族从魏晋时期起就人才辈出,在隋唐时期更是显赫一时。李泌的六世祖李弼,乃是北周的太师,这样的家族背景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个时代,李泌的出生就如同璀璨的星辰,注定要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独特的轨迹。而他的童年,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7 岁时,李泌偶然间得到了一个面见当朝天子玄宗李隆基的机会。当时,玄宗正与燕国公张说下棋,看到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玄宗心血来潮,便让张说出题他。张说思索片刻,以“方圆动静”为题让李泌作诗。只见李泌稍加思索,便从容不迫地对出:“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一个 7 岁的小儿,竟能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和聪慧的头脑,张说当场就向玄宗祝贺大唐得此神童。玄宗也对李泌的表现十分满意,从此便记住了这个聪慧过人的孩子。
除了玄宗,当时开元盛世的著名宰相张九龄也对李泌青睐有加。尽管李泌年纪尚幼,但张九龄并不因他的年幼而轻视他,反而经常邀请他到府中讨论时政问题。在张九龄的府邸中,李泌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智慧,他对时政的分析独到而深刻,让张九刮目相看。
可以说,李泌的开局站在了极高的起点上。如果命运的轨迹沿着这个方向顺利发展,神童李泌或许很快就能步入殿阁,封侯拜相。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曲折和变数。
成年后的李泌,并没有急于进入朝堂建功立业。此时的他,逐渐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游历于名山大川,踏上了一条修行之路。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终日穿着道袍,戴着道冠,那根由后向前的簪子便是道家的子午簪,只有有一定道行的人才能佩戴。由此可见,李泌对道教有着颇深的领悟。
然而,生于氏族大家的李泌,注定无法真正归隐山林。天宝十载(751 年),29 岁的李泌向玄宗进献了《复明堂九鼎议》一折。玄宗看完后,想起了那个 7 岁的神童,立刻召见他入宫讲解道家学说。李泌凭借着多年修行道法的积累,对老子的学说有着深入的研究,几次讲学之后,玄宗便册封他为待诏翰林并供奉东宫,从此李泌与太子李亨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尽管李泌出仕,但此时的朝堂已不复开元盛世的清明。自张九龄等人离世后,玄宗开始沉迷于享乐,朝堂中掌权的奸臣杨国忠逐渐崛起。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自杨玉环得宠后,他便开始飞黄腾达。李泌出身氏族,为人刚正不阿,对于杨国忠和安禄山等靠谄媚上位的大臣极为不耻。尽管他名气很大且出身贵族,但玄宗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明主。
李泌感慨朝局混乱,作诗写道:“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以此讽刺朝政。杨国忠借题发挥,向李泌发难,最终李泌被送去了湖北,离开了太子李亨。面对杨国忠等人的祸乱朝纲,李泌选择避世山野,等待时机。
天宝十四载(755 年)冬天,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拉开了唐朝最残酷混乱的时代——安史之乱的序幕。战事初始,唐军虽被动但也并非毫无胜算。然而,玄宗昏聩,听从杨国忠的谗言,逼迫哥舒翰仓促出兵,导致大败,唐军丢失潼关,战事急剧恶化。玄宗只得仓皇逃亡蜀地。
经此大败,唐军一泻千里。在逃亡途中,昏庸的玄宗在马嵬坡遭遇兵变,从此彻底失去了权力。天宝十五载(756 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同年改元至德。李泌得知消息后,匆匆赶往灵武与肃宗会合,从此开启了他在安史之乱中的传奇篇章。
面对叛乱,李泌清楚地意识到解决叛乱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避其锋芒。他提出“挫其锐、解其纷”的战略,即让唐军堵住叛军南下和西进的路,并让出他们连接长安和河北老家的通道,通过两头的骚扰达到“敌疲我扰”的效果,然后再趁他们精疲力竭之后不断削弱敌军,最终分化瓦解一举歼灭。如果这一战略能够认真实施,安史之乱或许不出两年就能彻底解决。然而,肃宗急于解放长安,子仪等人放松了对于河东、河北的守备。最终虽然成功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但安史之乱又在河北地区死灰复燃。
李泌在肃宗身边的这段时间,由于李亨对他的绝对信任,甚至出现了李泌虽只是一个“散官”却可以“权逾宰相”的程度。但李泌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选择隐藏锋芒。然而,他的这份信任和喜爱,以及日常理政之中的权力表现,还是为李泌招来了政敌的打压。
在两京光复后不久,朝廷尤其是肃宗放松了对战争的敏感度,新一轮的权力斗争再次开始。李泌作为天降猛男,自然成为了谄媚奸臣党的死敌。以宦官崔圆、李辅国为首的佞臣势力开始陷害李泌,深知避祸的李泌选择了再次归隐山林躲开权力的漩涡。面对李泌的辞官归隐,尽管李亨多次相劝,李泌依旧坚持回到衡山。最终,李亨赐给他三品俸禄和隐士道袍,并为他修建了大型道观以用于修行。李泌和李亨从此别过,这一别就是永别。
宝应元年(762 年)四月,一代传奇帝王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太极宫中去世。仅仅 13 天,唐肃宗李亨也跟着去世了。这一年,短短半个月,唐王朝接连两场国丧,政治格局再次发生改变。
即位大统的是广平王李豫,也就是唐代宗。李豫当年险些不能即位,是李泌特别加以保护之下才可以顺利登基。因此李豫即位之后立刻召回李泌,任命其为翰林学士,并且在宫中居住。此时的安史之乱最开始造反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已经都被自己的儿子们代替,叛军在河北地区建立了一个伪政权自称“大燕”,此时的大燕皇帝便是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
此时唐军严格遵守李泌的“分化瓦解,消耗敌军”的策略,叛军内部经过多次内讧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时候。唐军借着西域诸国的部队,一路突破史朝义的地盘。最终在宝应二年(763 年)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而在朝堂之中,虽然代宗对于李泌十分器重并且礼遇有加,但宰相元载处处刁难李泌。终于在一次借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朝廷派官员辅佐的机会,将李泌派出京城到地方当官。李泌再一次离开京城权力中心。
代宗大历十二年(7 年),已经 55 岁的李泌突然被代宗召回朝堂。原来一直打压他的权臣元载因专权跋扈在这一年犯罪被代宗赐死。代宗又一次想到了这位历经三朝的元老,便请他回到京城准备重用。可没了元载,又来了一个权臣常衮。常衮本是玄宗朝状元出身,一路谨慎小心在大历九年升任了礼部侍郎。随着元载伏诛、杨绾病故,常衮逐渐独揽大权。没有人愿意和其他人分享权力,常衮也不喜欢。于是常衮想方设法想让李泌外派外州。最终,代宗无奈之下放李泌出任三州团练使,后又调任杭州刺史。
内乱再起,李泌临危受命。李泌虽还是远离朝堂,可身在江南的他依旧时常给代宗提出诸多施政建议。
李泌离开朝堂仅仅两年之后,大历十四年(779 年),代宗李豫驾崩。太子李适即位,后称唐德宗。
德宗在安史之乱时期曾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名义上便是他最终平定了史朝义一党。因此德宗与李泌私交甚好,对于李泌的才华也是十分肯定的。德宗也曾派人去请李泌出山为相,可已历经玄、肃、代三朝权力斗争的李泌本着黄老之学中庸避世的心态再次拒绝了德宗,依旧定居于衡山之上。
德宗起初也是一位有为君王,即位伊始就禁止了肃代两朝宦官干政的问题。可仅仅过去一年,德宗还是启用了奸臣卢杞为相。卢杞为官不行,可敛财专权的能力却是很强的。不仅陷害诸如颜真卿等忠臣,还大肆加征苛捐杂税以至于民怨四起。而德宗此时更关心的件大事,那就是削藩。
代宗朝为了平定史朝义叛乱,并没有对安史部将消灭,而是将叛乱地区瓜分给降将并授予节度使。这等于软性地承认了叛乱地区的软独立,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德宗即位之后立志削除这些“藩王”。于是在建中二年(781 年),德宗就借着成德节度使继承问题开始发难。由此导致先后六镇节度使反叛唐朝,一度攻陷长安,以至于德宗西逃奉天。
这场叛乱是唐中期继安史之乱后再一次大规模叛乱,史称二帝四王之乱(包括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
德宗逃至梁州(今汉中)后,立刻想到了当年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李泌,将他召到梁州行在。李泌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的小官,却被要求值守中书省,再次成为了有实无名的宰相。
平定叛乱,封侯拜相。德宗因为泾源之变被吓破了胆,此时大唐能用之兵甚少。于是德宗想到了一个昏招,意图学习平定安史之乱之法向吐蕃借兵平叛。
此时的吐蕃帝国已不是文成公主入藏时的偏安小国,在百余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了威胁唐帝国西境的最大隐患。吐蕃借着安史之乱和这次的叛乱已经占据了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德宗为了借兵甚至答应割让安西都护府的四州之地(即西域地区)。
李泌入朝得知之后,立刻制止了德宗这一愚蠢的决定。李泌作为一名出色的战略家立刻抓住了要害:藩镇虽猛,可有潼关天险不至于灭亡国家。但吐蕃作为强敌,一定是想要灭亡中原王朝的。于是李泌定下了“安内必先攘外”的总体策略。一旦让吐蕃占领了西域,那唐朝必定要面临吐蕃全面的军事压力。
李泌的选择无疑拯救了大唐的危亡,甚至为数十年后的“元和中兴”打下了战略基础。在回纥等藩兵的支援下以及李泌力保推荐的李晟等将领的努力下,最终平定了叛乱。
贞元三年(787 年)六月,在平定了叛乱之后,李泌终于同意入朝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一职,在 岁这年正式拜相。因其一身的显赫功绩以及为大唐抵御吐蕃东犯而定下的外交策略,李泌还被封为邺侯。
西联大食,北和回纥,南结南诏。李泌最终能够成为一代传奇“神仙宰相”,最关键的还是他为大唐续命百年的战略构想。
上文介绍了吐蕃对于大唐的威胁,而德宗险些割让牵制吐蕃的军事重镇。李泌头脑清晰,想要遏制吐蕃仅靠大唐一国根本不行。于是在他的主持下,大唐联合吐蕃周边所有国家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远处的大食、天竺等国负责牵制,近处的回纥、南诏等国直接合作。德宗早年因回纥羞辱一事一直不愿与回纥修好,这也是平叛开始时选择向吐蕃求助而不是更近的回纥的原因。最终李泌以辞官相要挟,最终通过和亲笼络了回纥,使得唐王朝在最虚弱的时候有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外援。
如此一来,吐蕃陷入了西迫、南防南诏、东守回纥的战略被动局面。在之后的数十年中,吐蕃处处防守却处处挨打,唐朝不断压缩着吐蕃的生存空间。
到了德宗孙子宪宗李纯时期,经过三十余年的困守,吐蕃终于成为了病猫。这帮助了宪宗可以腾出手来处理几十年来的藩镇割据问题。最终在元和十四年(819 年),以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子侄入京为官(实为人质)表明中央政府成功压制住了藩镇势力。与此同时,元和年间通过勤政以及启用贤臣带来了唐王朝短暂的中兴时代。
而这一切得以实现,主要还是多亏了几十年前运筹攘外政策的“山人”李泌,他的政策影响了宪宗朝外部环境的稳定才可以更积极的处理内政问题。
传奇谢幕。一个时代开创者的厉害之处,是一切从 0 到 1 需要很强的魄力和执行力。但更厉害的一定是在系统濒临崩溃时可以挽狂澜于既倒的统筹能力,可以在迷雾中清晰准确的命中要害的战略家。
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以及二帝四王之乱的蹂躏后,依旧可以延续百年国祚,这很大程度上就是李泌这位唐代第一传奇宰相的功劳。他的成就不亚于光武帝、张居正等人。
李泌出相短短一年九个月后,唐德宗五年(789 年)3 月 2 日,一代贤相李泌与世长辞。
德宗为感念他的功绩,追封他为太子太傅,治丧规格和花费都加倍的赏赐。
清代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将李泌在内的四十位功臣迁入历代帝王庙中享受皇家祭祀,由此可见其功绩深受后世的认可。
李泌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更是为大唐续命的一生。他的故事,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