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得知贺子珍享受十二级行政待遇后:用我的稿费支付

历史 04-27 阅读:7 评论:0

贺子珍还没到上海,陈毅就先跟她说了:“贺子珍同志啊,我们之前开会讨论了下,决定给你定个十二级的行政级别待遇。”

“给我十二级的行政待遇?我这刚到上海,还没正式上手干点啥活儿呢,这福利是不是有点太豪华了?”贺子珍瞅着面前的陈毅说道。

毛主席在北京得知此事后,就跟陈毅说:“给她十二级行政待遇没问题,但她用的钱,就从我的稿费里扣吧。”为啥毛主席会这么说呢?

贺子珍重返祖国怀抱

1947年冬天,一辆火车从苏联那边开进了咱们中国。在火车车厢里头,贺子珍安安静静地坐着,眼里头满是说不清的滋味。

在国外漂泊了十年,她尝尽了苦头和寂寞。那时候,她不光离开了祖国,也离开了毛泽东和那些一起打仗的革命战友。她时常想起长征那会儿,想起和毛泽东一起拼搏的日子。她还清楚地记得,长征路上,自己为了给伤员挡炸弹而受了伤,那时候虽然身体累心也累,但她从不觉得后悔。

不过,在国外的那些日子里,贺子珍过得可没大家想的那么安稳。她失去了小儿子,而且跟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远了。

她打定主意要回到中国,回到那片她倾尽心血拼搏过的地界。火车一到哈尔滨站,她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哈尔滨稍作休整后,贺子珍心里头的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去见毛主席。尽管她心里明白,这条路不会好走。

虽然她心里明白,和毛泽东的那份情已经大不一样了,革命时期的那种亲近和心有灵犀也渐渐远去,但她还是特别想见见他,哪怕只是再看一眼那个曾经让她深爱一生的男人。

当她正要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却被中央组织部派来的两位工作人员拦住,说不能去北京,得去上海。这一下子把她给弄懵了,贺子珍心里头很不是滋味,搞不明白为啥不让进。没办法,她和妹妹贺怡只好在山海关下了火车,转而去往上海。

尽管心里挺难受的,贺子珍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往上海赶路。她心里盼着,到了上海,能过上安稳点的日子。

陈毅的迎客方式陈毅他呀,特别会待人接物。每当有客人到访,他总是亲自出面迎接,那种热情劲儿,让人一下就能感受到。他不会摆什么大架子,而是像老朋友一样,和你握手、聊天,问寒问暖的,让人感觉特别亲切。他会把客人引进屋里,让客人坐在最舒服的位置上,然后泡上一壶好茶,一边品茶,一边聊天,气氛特别融洽。要是遇到什么重要的事情,陈毅更是会耐心倾听,然后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那种认真和负责的态度,让人特别敬佩。总的来说,陈毅的迎客方式就是真诚、热情、耐心,让人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

1949年,贺子珍到上海那天,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这么多年没跟革命队伍和毛泽东在一起了,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上海找到自己的位置。刚下车,贺子珍就看到陈毅将军亲自来接她。陈毅穿着简单的军装,作为老朋友,看到贺子珍特别开心,他笑着说:“贺子珍,到上海啦!这儿以后就是你的新窝了,肯定会让你觉得暖心的。”

陈毅在上海全权负责她的事情。不论是找房子住,还是平时的生活照顾,陈毅都自己动手,尽力让她的日子过得安稳点。

陈毅领着贺子珍把上海逛了个遍,尤其是去了上海大厦的最顶层。他俩往大厦高处一站,看着脚下的整个上海,贺子珍心里头一下子就涌上了一股深深的感触。

瞧,那边竖立着工厂的烟囱,这边则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陈毅高兴地朝着黄浦江两岸比划着,接着说道:“大伙儿都在按部就班地工作、过日子,这都亏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明智安排,让上海在解放时少受了许多战火之苦。你瞅瞅,现在的上海,哪里还看得出当年战火连天的影子。”

不过,陈毅不光是带着贺子珍游览了这座城市,还直接跟她聊起了以后怎么安排她。陈毅挺关心地说:“贺子珍啊,你现在身子骨还没好利索,别太急着去干活。你就在这儿好好养着,组织上已经把你的工作安排妥当了。你还没到之前,我们就商量过了,打算给你十二级的行政级别。”

听到这事儿,贺子珍愣了一下。她心里明白,在新中国,十二级行政待遇那可是高层才有的,跟省级干部差不多。贺子珍一直觉得自己身体弱,对国内的事也不了解,这职位她怕干不来。她想了想,便说:“陈毅同志,我这刚回来,啥都没干呢,就给十二级待遇,是不是有点太高了?我怕自己做不来这个位子。”

贺子珍同志,你真的别太客气了。你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那么多贡献,革命路上吃的苦、受的罪,我们心里都有数。你是咱们的大英雄,党的好功臣,享受这点待遇是应当应分的。他还说:“再说,上海这么大个城市,给你找个安置的地方还不是轻轻松松的,绝不会给你添乱。”

没多久,贺子珍就在上海安顿下来了。陈毅还有上海市委的人,确保她过得挺好,啥都不用愁。她住在一个大大的房子里,挺舒服,每个月都有钱拿,还有专门的医疗照顾。上海的党组织专门派人管她的日常,吃的、穿的、用的,还有出行,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不过,贺子珍老跟陈毅说,她不想靠组织养着,想快点把身体养好,好回去干活。陈毅懂她的心思,但还是劝她先把身子骨养结实了,等恢复了,组织会给她找个合适的事儿做。

关于行政福利的不同看法

贺子珍心里明白,从苏联回来后,国内的政治环境和工作情况对她来说已经变得陌生。加上她身体不太好,不能太操劳。对于组织给她定的十二级行政待遇,她心里头有点犯嘀咕。

十二级行政待遇,这可不是一般的职位标识,它代表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还有对身份的一种肯定。有了这个待遇,她就相当于省级干部了,能享受到一系列的特权和高规格待遇。虽然陈毅和上海的领导们一个劲地鼓动她接受,说她绝对配得上这份荣誉,但贺子珍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有不少顾虑。

一方面,她清楚自己为革命可是拼了不少,长征路上跟毛主席肩并肩,战火连天的时候,啥大风大浪没见过。但话说回来,她已经好多年没亲手干活了,心里直犯嘀咕,自己到底能不能管好这么重要的行政差事呢?

当毛主席听到贺子珍在上海享有十二级行政待遇的事儿,他先是愣了一下。作为特别了解贺子珍的革命斗志和过往功劳的头儿,毛主席心里一直惦记着贺子珍的日子和安全。尽管他历来对她特别敬重,也清楚她为革命豁出了多少,可一听说她待遇这么高,他心里头还是泛起了些担忧。

毛主席平时生活简单,不贪不占,他深信革命工作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也不能靠权力和特殊待遇来照顾以前的功臣。想了想,毛主席就说:“贺子珍同志的行政级别可以接受,但她在上海的花销,就用我的写文章赚的钱来付吧。”他虽然认可了贺子珍的待遇,但还是觉得,自己和周围人不能靠国家的钱,所有开销都得从自己的稿酬里出。

陈毅接到毛主席电话后,心里有点小纠结,但还是心平气和地说:“主席,您听我说,上海这边啥都不缺,照顾贺子珍同志完全没问题,生活费啥的我们全包了,您就别操心了。我们会让她好好养病,啥都不用愁。”

毛主席没有固执己见,他虽然还是决定用自己的稿费来补贴贺子珍的生活,但也听了陈毅的劝,同意让上海方面来全面负担贺子珍的生活费用。

她刚到上海那会儿,毛主席经常让陈毅向他汇报她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咋样,还会叫李敏给她带去问候和关心。每年寒假,李敏一回上海,手里准会提着毛主席在北京精心挑的特产糕点,还会亲自给母亲贺子珍打包好路上要用的东西。

毛主席虽然没能到上海亲自看望贺子珍,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经历过的那些苦日子和她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贺子珍后来的生活走向

贺子珍在上海安安静静地过了好几年,身体慢慢好起来了,但心里头还是一直想着毛主席,这份思念从来没断过。对贺子珍而言,毛主席不只是跟她一起战斗过的伙伴,更是她这辈子最重要的那个人。

即便她在海外漂泊了十年,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他。到了1959年,毛主席去庐山参加会议,贺子珍也下定决心要去庐山,就是想和毛主席见上一面。这次见面时间不长,也就一个小时左右,但对贺子珍来说,这绝对是她这辈子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贺子珍一听到毛主席要在庐山开会的消息,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她心里清楚,这可是她和毛主席二十二年来头一回见面。

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但两个人还是聊得不亦乐乎。他们聊起了以前的革命日子,还聊起了现在各自的生活情况。毛主席甚至还特意问了问贺子珍的身体怎么样。贺子珍就跟毛主席说,她现在身体好多了,生活也慢慢稳定下来了。毛主席听后,就叮嘱她要好好照顾自己,保持身体健康。

1976年9月9号那天,毛主席走了,这事儿让贺子珍心里头乱得很。她一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垮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哭得稀里哗啦的。

贺子珍心情平复后,紧紧拉着李敏和孔令华的手,轻声说:“你们的爸爸真是个好人。”尽管他们夫妻缘分已尽,但那段共同奋斗的革命日子,她心里头一直记得清清楚楚,永远不会忘。

1979年秋天的时候,贺子珍被请到了北京,去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还亲眼看了毛主席的遗体。这次,成了她这辈子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样子。

1984年,贺子珍在上海离世,走完了她那既长久又充满波折的一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