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夺得全球大奖,李欢欢志在星辰,中职教育,为什么可以不一样
上三四节课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这两天的淮安涟水17岁中专生夺得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成功晋级决赛的新闻;
另一个是高考期间学校推出的李欢欢同学的事迹。
一外面的地面温度达到42度,太白大道111号的教室里,学生在安静舒适的环境学习。温度的适宜,总会给人以慵懒的感觉,于是自然不自然地,让人感觉到,一切似乎就是这样的人生值得。
一节课开场,我翻看了学生们的作业,还有内卷学生的功课进展情况。我停了下来,没有开始预先准备的课程,开始讲故事。
涟水中专女生姜萍,这两天刷屏了。17岁、93分、全球第12名……在她最近参加的全球数学竞赛决赛中,学服装设计的姜萍以93分的高分,名列第12位,在来自全世界各地的801名选手中脱颖而出。
这个成绩,在以学霸为傲的国度,其实并没什么大不了,我们不就是擅长培养学习顶尖的人才吗?比如这份榜单中,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
而姜萍,却来自于江苏淮安涟水中等专业学校。你没看错,是一所中职学校,高中阶段的一所学校,却能够在这样的不是一个量级的比赛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让人称赞。
其实称赞的背后,并不只是在于姜萍不是来自于名校,而是因为她所就读的,是一所县级中专,一种为社会所歧视,被尴尬的教育类型,中专教育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自然让人难以置信,于是姜萍的新闻一出,其实从另一个层面暴露出来的,其实是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不被信任,其人才培养阶层的惯性认识所致。于是有了姜萍同学的这样的一鸣惊人,自然是公众不住,有一种不敢相信的感觉。
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其实想要传达给学生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读中专,也就是那样了,也就没什么希望了。姜萍同学的故事,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只要自己坚持有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我们如今所从事的中职教育事业,其实有着太多的艰辛。由于惯常的高中生源分配机制,从学生基础上来说,有着太多的先天不足,因此职业教育培养人,也就更加不容易,更加辛苦。相比普通高中,无论是从行为习惯养成,还是学业成绩的提升方面,都需要付出超乎多倍的努力。
以上所说,可能会是更多的人对于中职教育的某种人才培养的认识,而除了这些,其实我们还没有分析学生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太多的变数。
小周老师在班级里面组建了一个学习小分队,其初衷是为了让那些想学习的孩子们更多一些机会。
这个想法的缘起,是一次和学生谈话,说到初中的时候,不懂事,没有好好学,到了中专,再努力还来不来得及?在这个班级,90分的数学满分,有能够打满分的小宋,有舞蹈分数到80分上的小吴,以及钢琴、美术成绩都很优秀的小吴,小卢,以及上升很快的小宇和小宇……
于是我想到了一句话,对于我们中职学生来说,中考只是答错了题,并不是做错了什么事。
所以,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就是要做学习的“显眼包”,如果把这些道理讲清,努力与动力,就都不在话下。
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学生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实我们也能行。学生的总体成绩提升很快,竟然不少学生挤进了年级前十,带来一个个惊喜。
当姜萍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的时候,我并没有灌输鸡汤,只是用平静的话语,希望能够更多的自律,更多的坚持,我们还有一年的时间,努力,从来不需要被 别人看见。
二第二个故事, 是缘于我在6月7日,高考当天,推出的“感动安职”人物李欢欢同学的事迹展播。
作为应届毕业生,何时推出她的事迹,其实有着太多的考量。和她的班主任杨金伟老师就这件事情讨论了多次。过早推出,担心影响了她的复习备考,比如心态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带来高考的临场发挥;太迟推出,她离开了学校,似乎就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于是我们选择了在高考当天,学生正在考试的10点在全网推出,同步在公告栏里,将宣传海报拉了出来。我想,这应该是对她最好的高考收官礼物。
选择大张旗鼓宣传的时间点刚刚好,在高考前几天,技能高考专业成绩出炉,李欢欢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排在全省前三,创造这所学校专业成绩在全省的最好名次,也为学校争了光。
当初从几十份推荐表中,李欢欢的事迹吸引了评审团的目光。有几个关键词,家庭困难,是“老班长”,学习成绩优秀,尤其是其就读的会计事务专业,专业成绩十分优秀。这不就是我们所要推崇的安职学生的样子吗?
品学兼优、不限于命运的格局,懂感恩,知道自己未来的路,需要自己百倍努力的付出。在修改李欢欢稿件时,我总在想,职业学校的学生为什么会被社会所另眼相看,就一定要成为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的代名词?
办职业教育难,难就难在不被理解,也就难以取得尊重与支持。我们总是习惯于忽视入口,只关注出口的结果,于是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读书,当作是一种无奈的举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于是就成了一切家庭、社会责任推脱的借口。
给李欢欢拍照,从她内向的眼神,还有总是习惯一件黑T恤,整洁不凌乱的书桌,还有全班学生那种为着理想,勤奋的样子,我看到这样的一位女孩子的优秀,并不只是自己,而是勤奋能够感染人,带动了全班同学,一起追梦。
当社会、家长以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注定今后只能是一无所成,一无是处,只能从事最低端的行业,成为社会的最底层时,中职教育不去辩驳,用自己的表达,静水深流,用成绩说话,用一个人成人成才的故事,回应着质疑,这就是最大的自信。
三故事讲完,其实并不需要怎样多给学生打鸡血。他们有着自己的认知,有着自己的人生规划。在这个层级分别的社会,总会有着无须努力,就能成功的天选之子;也有着无论怎样,也无法唤醒其沉睡的灵魂;也有着纵使再多的努力,也无法逆天改命的无奈。而更多的,是我们的不服和不甘,在追求更好前程与更高生活质量,摆脱命运的格局的路上,努力前行。
这是个现实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的时代,需要给我们以力量与希望。学生成长路上,有无限可能。走怎样的路,本无需太多选择,可是命运的齿轮旋转,你又怎能轻言坦然?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来看,学习这件事,其实很简单。从上幼儿园时的玩伴式需求,再到受奖励式的索求驱动,再到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自己的兴趣看好,自然而然的动力,就是最高境界。
所以,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唯有将学习这回事的逻辑理清,与现实需求结合,才能让他们成为我们教育方式的顺应,才能一往无前。你或许在学业上太过为难,但你在运动会、艺术节、技能节上,绽放光彩,看到他们的风采与天赋,你又怎能轻言否定,就认为他们没有出息?
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尴尬所在,我们有着很多的名师高手,总在抱怨职教舞台太小,却忽略了其一展其能的先决条件,那就是能不能多一些耐心?
没错,我们自然也不能忽略,学生成才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为人知的坚持与坚守。姜萍的成功,除了具备独特的数学天赋外,也离不开她的伯乐,数学老师王闰秋的悉心指导。王闰秋毕业于江苏大学数学专业,本人已连续3年入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今年也取得了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第125名。
王闰秋是江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专业2020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后,王闰秋入职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工作期间,依然专注于基础数学的研究。
一位好老师多么重要。它可能就是学生人生路上的贵人,这就是教师这个职业的使命和神圣所在。
这个学期的第一期,我们推出了“感动安职”人物刘捧玉。这位来自于河北的外乡女子,却在安陆这片异乡扎根,平凡朴实的她,在安陆中职教育的天空,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十多年来,参加大赛屡获殊荣,从去年的全省二等奖,再到今年的一等奖,刘捧玉很平凡,却讲述着不平凡的职教故事。
正是有着太多像这样的老师,让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一路走来的不易。当初春时节,看着郑朝翠、樊红梅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早自习,和学生一起跑步,锻炼时,杨金伟每天陪着学生上早自习,高考前夕更是早早到了教室,我忽然意识到,职业教育人的努力,并不只是“情怀”二字能够解释通透;当每一次教研活动为着功能室的预约争先恐后,昨天结束的教学能力大赛、班主任能力大赛大家熬夜备战的画面传来,忽然发现,职业教育的学生成人成才,有着坚强的底气。
太白大道111号的故事很多,晨起暮落间,师生川流不息。在或是仅仅职业,谋生手段而已;或是情怀理想所致,费尽心力,全身心投入,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在良心、道德的底线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天空,无法强求。
在这座理想之城中,我们都不应该漠视每一个生灵。抱怨,永远无法让自己真正开心,而用一颗救赎的心,用云推动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阳光照耀,用温暖的眼神欣赏,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就一定会有感动与惊喜存在。
什么是未来可期?
晚上九点半的运动场,我等到了最后晚自习放学的铃声。从教室出来的学生,并没有直接回家或宿舍,而是飞奔到运动场。在奔跑,在跃动中,舒缓着一天的疲惫,也在释放着青春的活力。奔跑的样子,就是未来可期,就是青春的样子。
看到一句话,人生都是走着走着就开阔了,现在的你,不用着急。让未来的,本就该属于你的树再长长,那些花再开开,等你遇见的时候,才是他们最美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