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活动“40岁以上限入”,大可不必 | 新京报快评

推荐 04-26 阅读:0 评论:0

如此限制,“精准”地踩在了一众中年人屡屡遭遇的年龄歧视这一痛点上。 ▲博物馆活动限定为40岁以下人群,引发争议。图/上海博物馆小程序截图 文 | 公羽

年龄40岁以上,就不能报名参加博物馆的讲座了?

近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想参与上海博物馆的一项活动,该活动参与年龄显示为18-40岁,自己因年龄不符合要求无法报名成功。对此,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此次授课教师想在一些特定问题上讨论得更深入些,认为更适合青年人来听,所以就想把年龄稍微聚焦一点。

一些文博活动为了取得更好的对话和传播效果,对受众群体做出特殊限定,并不少见。查询可见,上海博物馆4月的其他活动中,也不乏限定为8-14岁、10-16岁的面向青少年的活动,以及限定为60-75岁的“乐龄行动”类活动。就像工作人员说的,“不同的活动可能会面向不一样的人群,但各个年龄段肯定都有自己对应的活动”。

网友之所以提出异议,原因就在于这种在公益讲座中“一刀切”限制40岁以上的做法,既没有科学凭据,也鲜有操作先例,却“精准”地踩在了一众中年人生活与工作中屡屡遭遇的年龄歧视这一痛点上。

在公众认知中,除了少数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群体的特定活动,面向普通成年人的讲座一般少有限制年龄的。所以,此次主办方把门槛定在40岁这样微妙的年龄上,也难怪公众有所联想和吐槽。

就拿本次引发争议的讲座《古埃及人的永恒之路》来说,如果主办方希望主讲人和听众“在一些特定问题上讨论得更深入些”,用专业背景、职业来筛选听众是不是更合适呢?比如,要求听众为历史学等专业的学生,或是从事历史文化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现场效果想必不会差。

此外,在本次公益讲座中,主讲人或是认为年纪相仿者交流起来更加轻松,又或者本就面向年轻人安排了讨论丧葬和死亡主题的科普内容,所以提出对听众年龄的特殊期望。对此,主办方若是在限制年龄之外向公众详加解释,或许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如何平衡“普惠”与“排他”的矛盾,一直是众多单位面临的棘手问题。实际上,除了增加活动场次、扩容场地空间外,一些主办方在追求公平方面的积极尝试也值得借鉴。

比如,按年度分配活动资格,确保在“随机”筛人之外,一些爱好文博的市民能获得保底的参与机会;又比如,鼓励市民积极投身公共志愿服务,以公益积分换取公益讲座的入场券,都能有效保护社会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在高度数字化的时代,网络直播、线上慕课等新型公共教育形态也应该受到更多重视。经过主讲者同意,在线下空间传授知识的同时,在云端开启同步直播,让更多通过报名审核、渴望汲取精神食粮的公众有条件沉浸参与其中。如此,会让更多人受惠,公益讲座“普惠育人”的价值自然更加突出。

文博活动作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精神加餐”,一直以来都是抢手的“香饽饽”。火爆的讲座一票难求、无法惠及每一个报名者,公众多半都能理解,事后看看讲座回顾,又或者下一次再来“拼手气”,也能有所收获。倘若因为主办方措辞失当无意中触痛了社会神经、放大了年龄焦虑,给原本遗憾抢不到票的公众再添一道“心头之堵”,那就是好心办坏事,大可不必了。

撰稿 / 公羽(学者)

编辑 / 柯锐

校对 / 张彦君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