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镇青年,要扛起国运

财经 03-13 阅读:3 评论:0

他没上过清华北大,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

却在全球科技创新浪潮中扛起了国运。

2025年3月初,Manus横空出世,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了科技圈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热议的焦点。

在测试阶段,Manus的内测邀请码就被全网疯抢,在闲鱼等平台,其价格从几十元炒到数万元,甚至有人将其标价至10万元。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人们对Manus的高度关注,也彰显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独特价值。

内测阶段爆火的表现,也迅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在互联网领域,风险投资人连夜更新投资标的清单,将Manus列为“年度最具破圈潜力AI项目”。

随着产品爆火,其背后的创始人肖弘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人物。

01

肖弘,一位被称为“拥有超乎常人的冷静与独立思考能力”的“90后”连续创业者。

他没上过清华北大,也非海外归来的“海归”,更不是一二线城市高知家庭培养出的“学霸”,而是一位来自江西吉安小镇的IT男。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一路拼搏,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1992年出生的肖弘,从小就对电脑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狂热。

在那个电脑还是奢侈品的年代,出身乡镇的肖弘,小小年纪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可以看出,肖弘的家庭条件并不算差。

在初中阶段,他就开始接触电脑。与很多同龄人不同的是,在别人用电脑玩游戏的时候,他却在琢磨各种软件。

这让肖弘的父亲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

也正是父亲的支持,让他对电脑积攒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肖弘的高中时光,是在当地的遂川中学度过的。高中三年,他一直担任班长。

在高中时期,肖弘就展现出了对电脑的天赋。据当时的班主任回忆:“别的学生午休时在打球,肖弘却蹲在机房拆机箱研究主板电路,还帮学校修好了瘫痪半年的教务系统。”

在此期间,他还在博客上写了一篇软件测评文章,吸引了二十多万人的关注。那时的他,就已经在电脑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见解和才华。

在班主任眼中,肖弘是个勤奋好学且很有钻研精神的男生。“我知道他对计算机有天赋、有热爱,但高中学业非常紧张,他就把那份热爱先压了下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

2011年,肖弘以60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

自此,华中科技大学成为了他梦想起航的 “实验室”。

在校期间,肖弘的表现令同学们大为不解,旁人沉迷游戏、谈情说爱,他却一心扑在代码编写与项目钻研上。大学四年间,他陆续推出了志愿填报助手、咩咩、圈子集市、扔漂流瓶等一系列校园创新产品。

其中,微信“扔漂流瓶”这个功能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72小时内收获4万条互动,成为全国首个一周吸粉10万的校内社交爆款。

最让同学震惊的是:白天肖弘在启明学院焊机器人手臂,晚上运营“华小科”公众号,凌晨三点还在调试刚上线的校园二手交易平台“圈子集市”。在同学眼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 “怪物” 。

02

2015年,本科毕业后,肖弘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而是和几名校友在武汉租了间房成立了夜莺科技。

创业初期,他们走的并不顺利,前两次项目均以失败告终。

但肖弘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他把创业比作打游戏,笑言:“创业就像打游戏,多死几次才知道BOSS弱点在哪!”

2016年,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肖弘开始调整方向。他将目光投向了企业微信工具的开发。

在相继推出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后,这一次,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在巅峰时期,全国80%的微信服务商用的都是他们的产品,这样的战绩迅速吸引了腾讯、真格基金数亿元战略投资。

然而,就在公司发展如日中天、赚得盆满钵满之时,肖弘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2020年,他将公司卖给了大企业,转头扎进了当时刚刚兴起的AI新战场。

这个决定在当时让很多人感到不解,毕竟放弃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功,去投身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领域,需要莫大的勇气。

但肖弘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深知科技发展的趋势,认为AI将是未来改变世界的关键力量。

2022年,肖弘带着新公司“蝴蝶效应”冲向海外,并推出了Monica插件。Monica主打个人日常通用的AI一站式服务,集成了主流大模型,用户用它能随时聊天、翻译、处理文案、做图等。

但肖弘的追求不止于此。他认为当时的AI产品大多只是“会说话的鹦鹉”,缺乏实际的执行能力。他心中有一个更大的目标,那就是打造一个“会干活的机器人”。

2023年,肖弘收购ChatGPT4谷歌浏览器插件工具,搞起矩阵运营。在他带领下,Monica用户数量暴增,到2024年翻了一番,突破1000万,在AI Chrome插件产品里稳居领先。

2025年,经历几年的沉淀,肖弘的目标终于有了雏形。

今年3月,肖弘向全球推出了首款通用Agent(智能体)产品Manus。

Manus这个名字来自拉丁语“手”。官方说它能把用户想法变成实际行动,轻松搞定各种复杂任务,堪称一站式AI助手,引领人机协作新潮流。

一夜之间,Manus在AI圈火得一塌糊涂,吸引了无数目光。

但随着产品的爆火,Manus也遭受了不少的质疑。

Manus宣介视频发布后,除了一片点赞声外,也有专家指出,Manus 并没有自研大模型。从技术角度看,Manus只是将已有大模型技术的交互感包装得更好,没有像DeepSeek在架构、算法和高效性上的硬核底层技术创新。

面对争议,肖弘曾回应:“壳有壳的用处,最终要看用户价值。”这种务实的风格,或许正是他穿越多次创业周期的生存法则。

与追求底层大模型的同行不同,肖弘选择 “站在巨人肩上跳舞”。Manus采用多智能体架构,整合DeepSeek等外部模型,专注任务闭环。

但这种模式的Manus能否在发展多变的当下经受住市场考验,能否为用户提供具有市场认可的有效价值,还需时间给出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