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女民警,她的文章篇篇“王炸”,实力霸屏

推荐 03-08 阅读:4 评论:0

城市的晨雾还未散尽,段景璟正对着满屏素材蹙眉凝思,双手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采访提纲,键盘旁摞着翻卷边的笔记本和随时充满电的相机——她是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公安局新闻办民警,被人民日报的记者称为“会讲故事的警察”,她用了四年的时间在群山之中走出了一条公安宣传之路。

好故事是在群山里“刨”出来的

“当时张扬(化名)呆坐在椅子上,对我充满戒备。”段景璟至今记得初次见到张扬时的场景。这个被折磨到神情憔悴的小伙,让她心疼不已。为了打开对方的心扉,她开始跟对方聊自己以前的糗事,直到对方逐渐放松,一句“我要是你的话,我可能都撑不到现在。”张扬的防线终于“决堤”,压抑的哭声响起,开始讲述自己120天的黑暗时刻,讲出了他在电诈园区所遭受的非人待遇。长达4个小时的沟通里,段景璟一点一点“刨”出一个小镇青年跌向深渊的真实过程。

2023年7月,稿件《踏入国门那刻,他发疯一样跑去投案自首》被刊登出来,被高薪诱惑的张扬在境外遭遇的一切跃然纸上。网友评论:“那里是人间炼狱,千万不要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值得每个人深思。”

“做宣传,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就做不出有温度的作品。”翻开段景璟那本翻卷边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各种乡土俚语,“吃杀猪饭别喝的二麻二麻 ”“接着陌生电话不要悄悄咪咪呢”……正是这种冒着当地热乎气的词句,让她的文字既“接地气”,又“冒热气”。

皎平渡派出所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传承,怎么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段景璟想了又想。她找到老船工的后人,听他亲口讲述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听第一任皎平渡派出所老所长聊传承长征精神,和老所长实地探访皎平渡的红色印记。终于,一篇名为《金沙江畔,42年的红色坚守》的稿件登上《人民公安报》。

这份较真劲儿浇灌出满树繁花,两篇深度报道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公安报》、人民网等中央、省、市媒体整版刊发,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共青团中央、省委政法委等转载宣传后阅读量突破千万。

好故事是脚底板走出来的

2024年教师节前夕,段景璟跟随“一老一少”两位法医一同工作了5天,看到了师徒在档案馆整理历年失踪人口资料时传承的火种,也看到法医为还原真相,在事发现场“抽丝剥茧”的谨慎与细致。“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记录他们工作的点滴就是我要去做的。”段景璟说。

随后,人民日报客户端以《31天遇到31年,看法医师徒携手破译生死密码》为题,刊发讲述了禄劝县局这对法医师徒的传承故事,这对师徒继而被更多人熟知。老法医的孩子看到报道后说:“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爸爸的工作,原来是这样的。”

2024年,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火把节、插秧节、花山节各类活动络绎不绝,段景璟既要负责一线安保工作,还要搜集最真实的宣传素材。执勤中,别的民警佩戴的是执勤装备,她还要额外带上一个机身、三个镜头、一个三脚架,以便随时能捕捉民警辅警和游客的笑容,记录民警辅警为民服务的瞬间。

当快门声与山风一同响起时,共同见证着:“真实的瞬间,不过是日均三万步的奔走采集。”

好故事是一群人做出来的

2023年禄劝县局新媒体矩阵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段景璟的“较真劲儿”让不少老同志都挠头,她把全县17个派出所、16个队室的宣传员都拉入宣传素材群,每天分享优秀案例,自创“宣传鼓励榜”激励大家。“微光成炬处,自有星河来。”段景璟不曾想到,这支由她组建的宣传队,会在两年间把警营故事写成流淌的星河。

2025年春节前夕,回乡的游子被大雪阻拦在归途,推车、疏导交通、帮助过往车辆……各类素材如雪花一般洒向宣传素材群。在段景璟的带领下,交通出行、安全提示等十余篇宣传报道的阅读量达到数十万,网友纷纷留言:“致敬最可爱的人!及时发布了我们最需要的消息,辛苦你们了。”

禄劝县局新闻办成立以来,编发各类图文信息3万余条,制作视频50余部,众多原创作品被部、省级政务媒体及央级媒体采用,多个新媒体作品参赛获得奖项。对段景璟来说,最骄傲的是她笔下报道的民警工作被群众看到、她的作品被更多人认可的时候。

桌面上的泡面刚刚吃了两口还冒着热气,段景璟又拿起桌上的笔记本,背上充满电的相机,奔赴下一个采访现场。或许正如其办公桌上那盆向阳而生的向日葵——宣传民警的荣光,本就在那些破土而出的真实瞬间。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王丹丹

编辑:胡楠

审核:陈唯一

终审:彭德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