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冤屈终于洗净,六小龄童实现口碑大逆转!游本昌说得没错

娱乐 05-13 阅读:60 评论:1

1986年,《西游记》首播,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成为亿万人心中的“美猴王”。凭借扎实的戏曲功底、细腻的表演和惊人的肢体控制力,他将一个原本神话化的角色演出了灵气与人性。

然而,随着《西游记》的爆火,可“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的负面新闻却接二连三,如拉拢其他几位主演去新加坡“走穴”赚钱、被恶意剪辑拼接,借导演杨杰的丧事宣传电影、被指控用替身拍摄高难度动作,“独占西游记IP”等,从名副其实的老艺术家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直到近年来,央视纪录片《六小龄童传》的播出,六小龄童才逐渐迎来口碑的大逆转,从而证明了游本昌说的没错。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深受喜爱的“齐天大圣”突然变得饱受争议?又是什么让他在经历39年的风雨后,最终实现了口碑的逆转?

缘分注定“美猴王”

六小龄童原名章金莱,出身“章氏猴戏”世家,祖上几代人都在演猴。

曾祖父章廷椿是开山祖师,爷爷继续传承,到了他父亲章宗义,也就是“南派猴王”六龄童这代,更是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六小龄童还有个二哥,艺名“小六龄童”,天赋极高。

七岁就上台表演《大闹天宫》,还曾在周总理面前展示猴戏。

这个艺名,也是周总理亲自取的。只可惜,命运对他太不公平。16岁那年因白血病早早离世。

那时候的六小龄童才七岁,他曾说当时还不明白死亡是什么。

只记得二哥告诉他:“你要是把美猴王演好了,我们就能再见面。”

这句话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也是一股推着他往前走的劲儿。

父亲为了纪念逝去的儿子,也为了把这门家传猴戏传下去,给他起了艺名“六小龄童”。

从此,他扛起了传承这门手艺的大旗。自那以后,他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猴王”修行。

杨洁导演筹拍《西游记》时,孙悟空的选角成为剧组最难的任务。

她考察了大量京剧演员、杂技演员,始终未找到心仪人选。

六龄童推荐了自己的儿子六小龄童。

起初,杨洁对他的资历有所顾虑,但最终决定试一试。

六小龄童在试镜中展现出的“猴性”眼神、灵活肢体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打动了导演。

就这样,他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也被打上“关系户”的标签。

拍摄《西游记》的幕后付出

1982年,为了拍《西游记》第一集最重要的一场戏,孙悟空从石头里跳出来,剧组跑到贵州黄果树瀑布。

这场戏非常关键,要拍得够震撼,才能立住“齐天大圣”的气场。

当时六小龄童特别认真,一遍遍练习跳跃动作,瀑布水流很急,水花打在脸上睁不开眼,但他咬牙坚持。

真正开拍那一刻,或许是太过投入,他一个猛跳,重心没掌握好,整个人头朝下栽了下去。

剧组所有人都吓傻了,眼睁睁看着他往岩石那边坠落。

就在关键时刻,他本能地伸手抓住了旁边藤蔓,脚也刚好勾住树枝,才算保住了命。

事后他低头一看,脑袋离地面就半尺。那一下要是真摔下去,后果不敢想。

像这样的意外,整个拍摄过程里不止发生一次。

那时候拍电视剧没什么预算,条件苦得很,演员一个人要演好几个角色,拍动作戏也几乎全是自己来。

六小龄童光在《西游记》里,就演了十六个角色。

除了孙悟空,他还演过九尾狐、车迟国道士这些配角,很多人看剧的时候都没认出来是他。

和他一起演戏的马德华、闫怀礼,也都是一个人分饰好几个角色。

有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腾空翻、空中回旋,不少是他自己硬顶着伤完成的。

为了拍好一场打戏,甚至一度摔成了粉碎性骨折。

可拍完还是咬着牙继续演,根本没人喊苦。

但这么拼命,没给他换来多少回报。《西游记》火了以后,确实成了全国知名的“孙悟空”,可之后的三十多年里,他却被舆论反复推上风口浪尖。

舆论风波中的“美猴王”

尤其是2017年,导演杨洁去世,有人放出一段画面,说他在灵堂“卖片子”。

画面看起来似乎很不体面,一时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骂声,骂他“忘恩负义”“晚节不保”。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那段画面,其实是他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话的内容,被人断章取义拼接出来了。

现场根本不是殡仪馆,所谓“灵堂宣传”完全是假的。

只是,当舆论的枪口对准你时,真相往往没那么重要了。

那之后,又有人挖出他过去用替身的片段,说他“不敬业”、“全靠替身”。

甚至还有人造谣他拿最高片酬、和剧组闹不和,把剧集热度和自己的名气用在“赚外快”上面。

可是根据当年剧组工作人员的回忆,六小龄童是整个组里最敬业的演员之一。

90%的动作都是他自己完成的,甚至因为动作过猛,留下了长期伤病。

他的片酬也只有每集70元,比不少配角还低。

至于所谓“走穴挣钱”,也只是因为当年拍戏没收入,几位主演实在没办法才出去表演补贴生活。

这在当年,是常态,不是什么“捞金”。

还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说他“一个孙悟空说了一辈子”。

这句话也被很多人当作讽刺他的口头禅,觉得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但其实,在剧播出后这几十年,他一直在致力于猴戏的传承。

举办讲座、拍纪录片、做文化推广,甚至还参与动画制作,希望能用更多形式让年轻人了解“西游”文化。

真本事才撑得起“齐天大圣”

2021年,央视播出了《六小龄童传》。那是他洗刷冤屈的重要节点。

节目里详细记录了他这些年在推广传统文化上做的努力,也还原了拍摄时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舆论逐渐转向,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年他确实背了太多不该背的锅。

2025年,他70岁了,仍然没有停下脚步。那年3月,他带着新书参加伏羲书展,在展会上和读者交流,聊“西游”,谈猴戏,讲他对孙悟空的理解。

很多人说,他是靠关系进的剧组。

没错,他父亲确实向导演推荐了他,但那时候他还没演过戏。

杨洁一开始也不太放心,只是给了个试镜机会。可一旦上了场,他凭本事拿下了这个角色。关系可以给你一扇门,能不能站住脚,靠的还得是真本事。

如果没有多年的基本功、没有从小吃过的苦、没有在高空翻滚时的稳准狠,单靠“塞进剧组”,是撑不起这个“孙悟空”的。

真正让观众记住的,不是他是谁的儿子,而是他演的孙悟空,是真的“像”。

这些年他经历了很多争议,也许有些说法是情绪化的误解,但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太容易对一个人定性,却很少愿意去回头了解整个过程。

有些误会,需要时间来慢慢还原。也好在,他挺过来了。

信源:

荆楚网2025-05-07《“俺老孙来也!” 六小龄童携“猴王精神”点燃汉江师范学院》

封面新闻2018-05-25《六小龄童谈孙悟空:一个角色让人记住一辈子,我很幸福》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5-14 08:56:46

    想到一句话: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