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得知南京大屠杀后,毛主席和蒋介石都是什么反应?
1937年夏天,日本鬼子突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这意味着他们开始全面攻打咱们中国。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迅速行动起来,不光号召全国人民一起抗日,还主动去找国民党政府商量,希望咱俩能联手对抗敌人。没多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那时候,日军嚣张得很,打着“快速打赢”的主意,想一口气拿下大胜。结果,北平、天津就一个接一个地被他们占领了。
发现日军即将大举进攻,对南京构成严重威胁,蒋介石打算引诱日军从东往西打,所以他决定发动淞沪抗战。
没多久,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武装力量,加起来七十多万人都赶到了上海周边,跟三十万日军打响了全面的大战。
从8月13号起,一直到11月12号,中日两边打了整整三个月的硬仗。但到最后,咱们军队的伤亡人数高达25万,真是代价惨重啊。
那时候,国民党军队人数上比日本军队多,但因为他们内部各部队之间配合不好,指挥也乱糟糟的,而且手里的武器装备也比不上日本,所以战斗打得特别费劲。
肯定地说,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蒋介石犯了个大战略错误。他一门心思想着让国际上插一脚,还老想着中日能“和睦相处”,结果这想法让他在军队怎么安排上搞砸了。
说实话,蒋介石把好几十万的精兵强将都安排在了长江南岸那条细细长长的地带,这不就等于明摆着把国军的主力给亮出来了吗。
虽然淞沪会战确实让日军的一部分计划落空,但他们也因此调整了策略,转而盯上了国军的主力部队。
没多久,日本鬼子就大规模攻打南京了,局势眼看越来越糟糕,那蒋介石这时候在干啥呢?
当国民政府察觉到日军似乎想要把战争闹得更大时,他们立马行动起来,准备对抗。他们动手制定计划,打算把政府机关和老百姓都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
不过,为了维持社会不乱套,国民政府没先想着让市民们赶紧走,只是叫机关里上班的人和他们家里人先撤。这么做呢,南京的老百姓也感觉到战争眼看就要来了,于是都琢磨着怎么逃跑。
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担心社会会乱成一团,就赶紧多派了些宪兵和警察去维持秩序。在他的强硬手段下,南京的老百姓们逃难的情况慢慢好点了。
但是,日本鬼子对南京的侵略威胁变得越来越严重。从8月15号开始,日本飞机就不停地轰炸南京,轰炸的次数还越来越多。
因为这种情况,南京政府听了蒋介石的命令,在防空上下了不少功夫。他们不光给住宅、旅馆这些楼都挖了地下室,还在城里的马路和关键地方建了好多避难场所。另外,政府也加强了给老百姓的应急培训,让大家都能应对突发情况。
说实话,因为国民政府那时候的一系列行动,南京的老百姓心里都认定,蒋介石肯定会死守南京,跟日本鬼子抗战到底。
不过,说蒋介石死守也只是表面现象,当日军一步步逼近时,他并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保护首都的方案。他满脑子想的都是,眼下最要紧的是得赶紧把都城搬走。
国民政府悄悄地从南京搬到了重庆,所有的准备事项都在暗地里快速进行,整个搬迁过程看起来非常匆忙。
听说那时候,国民政府为了西迁,真的是下了大力气。他们把所有的资源都调动起来,像600多辆汽车和220多条民船,全都被征用了。结果呢,老百姓手里头愣是没剩下一丁点能用的交通工具。
12月7号,老蒋也撤出了南京。这位大老板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才走,这样一来,老百姓可能又搞错了状况,以为待在南京就没事。
说实话,蒋介石心里头挺挂念南京老百姓以后的日子的。所以,在逃跑的那天,他写了篇日记,说自己心里真不是滋味,实在看不下去大家受苦。
那时候,蒋介石心里挺纠结的,拿不定主意南京到底是该守还是该撤。不过,唐生智这家伙挺给力,他第一个站了出来,说要跟南京共存亡。蒋介石一看,这人有戏,立马就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还调了大批兵力去加强南京的防守,准备好好干一场。
说实话,蒋介石心里还是想靠着国际社会来插手中日之间的争斗,盼着局势能往咱们中国这边倾斜。但可惜啊,匆匆忙忙准备的南京保卫战,压根挡不住日军想要攻占南京的脚步,没过多久,南京就失守了。
1937年12月头一天,日本军队下令攻打南京,紧接着中日两国在江阴的海上大战就开始了。这样一来,守卫京城南京的最后一道水上防线,也就是南京政府的水上力量,也被敌人给突破了。
12月10号,日本军队开始对南京发动大规模进攻,仅仅过了三天时间,南京就被攻陷了。
紧接着,日军的残暴本性暴露无遗,他们进行了整整六周的恐怖大屠杀,放火、杀人、强奸、掠夺,无恶不作。南京城一下子变成了活生生的人间炼狱,超过30万的无辜百姓惨遭杀害,这一惨剧震惊了全球。
但是,鬼子占领南京后,立马就把消息给捂住了,这样一来,南京和外面的联系就完全断了。
所以,远在他乡的蒋介石和毛主席,压根不知道日本鬼子正在搞一场前所未有的人间大灾难。
但是,那时候南京还留着4名外国记者,他们想亲自获取最真实的消息,所以就亲眼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屠杀和残忍行为。
这四个人来自不同的媒体,他们是《芝加哥每日新闻》的司迪尔、《纽约时报》的记者德丁、美联社的麦克丹尼尔,还有路透社的史密斯。
多亏了那几位外国记者的揭露,日军的恶劣行径才被大家所知道,蒋介石和毛主席也因此得到了消息。
蒋介石得知同胞们惨遭杀害,心里头火冒三丈。他在日记里头写下了自己的感受:“那些敌人真是狠毒得没法说,坏透了,不把他们除掉,人的良心都没法安放,这仇一定得报!”
没多久,蒋介石就开始四处找外国帮忙,同时他让戴笠去建了个军统南京分部,专门搜集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的证据。
英国有个叫田伯烈的记者,他写了一本讲述南京大屠杀的书。蒋介石得知后,迅速决定拿出15000元,让人赶紧把书翻译成中文,好让更多人知道这事儿。
从那一刻起,蒋介石彻底明白了,中日之间和谈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跟日本拼个你死我活。
从这里能看出来,淞沪会战打了败仗,南京也丢了,这让蒋介石的战略想法有了点进步。
我们党最早了解到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是在巴黎那边出版的《救国时报》里读到的报道。
那时候,毛主席火冒三丈,生气到了极点,这是他从未有过的愤怒。他一气之下,把手里的茶杯狠狠摔到地上,好几次都忍不住伤心大哭起来。
那时候,毛主席立马给出命令,要把日军干的那些狠心事全都抖搂出来,让大家知道。他自己也动手写了本很有名的书,叫做《论持久战》。
这本书详细剖析了中日战争的局面,归纳了多个战场上的得失,比如南京保卫战,还特别指出,日本因为不正义所以没人支持,而中国因为正义所以得到了很多帮助。
比起蒋介石,毛主席那才叫真有眼光,看得远,想得深。他给大伙儿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让大家心里都明白,咱们中国肯定能赢。
1945年8月15号那天,日本说了他们投降了,啥条件也不讲。这事儿明摆着,要想赢,就得别想那些美事儿,死磕到底,有胆子干架。只有这样,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