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事故背后的“智驾狂吹”:车企营销夸张话术误导消费者
陈聆听/文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碰撞后爆燃,车内三名年轻女性乘客不幸身亡。事故时间线显示,从系统发出风险提示到碰撞发生仅间隔2-4秒,驾驶员反应时间严重不足。事件发生后,遇难者家属在社交媒体控诉称,车辆当时处于智能驾驶(NOA)状态,车门无法解锁逃生,且撞击后迅速起火燃烧。
尽管事件当前正在调查中,4月1日,小米集团(01810.HK)股价盘中一度跌超5%,次日再跌4.19%,总市值两日缩水超1200亿港元,创2025年最大跌幅。
根据小米官方回应,NOA仅为L2级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员需全程监控,但此前宣传中,雷军曾通过“防弹涂层西瓜”实验高调展示电池安全性,强调“铠甲笼式车身”的防护能力。
这些营销话术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引发公众质疑:车企是否通过技术术语的模糊化包装,是否存在模糊术语包装辅助驾驶功能,营造“自动驾驶”假象?
营销狂欢:车企狂用术语混淆构建技术幻象
2025年2月,雷军发布微博称,小米SU7 1.5.5 OTA已经开始推送,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陆续全量推送。但目前门店暂未开放城区智能驾驶(城区NOA)方面的体验,目前仅有高速NOA可以体验。
本次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其搭载的xiaomiPilotPro系统在硬件配置上与高阶智驾存在明显差距。但在小米此前的宣传中,曾多次强调“自动紧急制动AEB Pro”“施工避让”等功能,甚至宣称“SU7标准版百公里制动距离为35.5m”。
AEB性能受到质疑,根据小米SU7上市发布会上陈述,AEB能够在夜晚120km/h、白天135km/h的时速下稳稳刹停。而上市发售后,就有用户测试AEB刹停速度,发现并没有达到发布会宣传的135km/h。而在此次事故中车辆以97km/h碰撞水泥桩前,系统虽触发减速但未能完全刹停。
事故发生后,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量产车型的“智驾”本质上仍是L2级辅助驾驶,与真正的自动驾驶存在本质区别。
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40429-2021),驾驶自动化分为L0至L5级,L2级仅为“组合驾驶辅助”,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市面上车企上宣传的NOA、LCC、ACC等也均为L2级的辅助驾驶功能。
根据媒体和行业机构统一自动驾驶中文名词的标准来看,L2=辅助驾驶;L3=自动辅助驾驶;L4=自动驾驶;L5=无人驾驶。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车企普遍通过宣传NOA(导航辅助驾驶)等术语,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导致消费者误认为“智能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用户过度依赖系统,甚至出现“双手离盘”“车内睡觉”等危险行为。
而这种“功能宣传与硬件配置错位”的现象,在行业内并非孤例。据中国电子商会数据显示,2019-2024年新能源汽车投诉中,智驾问题占比从8%飙升至27%,其中感知系统误判占比达43%。根据市场监管部门平台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接收新能源汽车软件问题投诉举报3.5万件。
(一)特斯拉:FSD的“语义游戏”,弱化“辅助”属性
特斯拉的Autopilot和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长期被消费者误解为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从而被无限推崇。根据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协会(SAE)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特斯拉的Autopilot和FSD均属于L2级辅助驾驶。
尽管特斯拉官网明确标注“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需要驾驶员全程监控”,但在实际宣传中,马斯克多次使用“全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等表述。
并且,特斯拉FSD系统在北美市场已引发多起致命事故。2024年2月,特斯拉员工汉斯・冯・奥海恩驾驶启用FSD的Model3时,车辆因山路转弯困难冲出道路,导致驾驶员死亡。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调查发现,FSD在低能见度场景下存在“关键安全缺口”,涉及241万辆特斯拉车型。然而,特斯拉仍通过OTA更新“应急灯检测”等功能应对,而非承认系统缺陷。
早在2021年,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DMV)就调查特斯拉在宣传自动驾驶技术时是否存在不实陈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曾对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广告展开调查,以确认是否存在证券欺诈行为。2024年,美国加州法院曾裁定特斯拉涉嫌虚假宣传,要求其修改广告措辞。对此特斯拉坚称“Autopilot”仅指类似飞机的驾驶辅助系统,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警惕。不过,特斯拉的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美国官方的认可。
2025年2月,特斯拉向中国用户推送FSD功能时,仍将其命名为“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刻意回避“辅助”二字,并且打上“自动辅助驾驶”的标签,这种“技术命名”的模糊性,很容易使得部分用户误以为FSD已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图源:杭州网
(二)蔚来:NOP的“安全悖论”,企业家过分吹捧
2021年8月,蔚来ES8车主林文钦驾驶车辆启用NOP(领航辅助)功能时发生事故不幸逝世。事后调查发现,蔚来在宣传NOP时,虽强调“辅助驾驶”,但未明确标注强调其L2级属性,且使用“自动变道”“自动跟车”等易引发误解的表述。
2020年9月26日,蔚来正式发布NOP领航辅助功能,在当时是仅次于特斯拉NOA系统的“全球第二”的导航辅助驾驶。尽管在相关使用指南强调,“大家绝对不能把NOP等同于自动驾驶。”但其在各方面过分“吹捧”着NOP技术。
2019年,原蔚来副总裁沈斐曾发微博分享“放心地边吃东西边开车”,在社交平台晒出其边开车边喝东西的照片。联合创始人秦力洪也宣称自动驾驶的“拐点”已到,在技术层面不再存在困难。
图源:一视财经
事故发生后,蔚来将NOP更名为“智能领航辅助”,但此前的宣传已对消费者认知造成深远影响。
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指出,蔚来通过“用户协议”将事故责任转嫁给消费者,而其NOP系统在硬件配置上仅配备MobileyeEyeQ4芯片,算力不足支撑城市道路复杂场景。
再加上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法律条款定责,许多车企为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将部分功能接近或看似超越L2的驾驶辅助系统界定为L2而非L3,出现了车企发布会所谓的“L2.99”、“L2+”、“高阶智驾”等等五花八门的命名方式。这样一旦出现事故,驾驶员始终对车辆行驶安全负有主要责任,消费者因此难以维权。
(三)华为:非标术语包装,“想撞都难”宣传不攻自破
华为多次通过“高阶智驾”“城市NOA”“端到端”等非标术语,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接近L3的技术。
2023年4月,华为在上海车展发布ADS2.0,首次提出“无图智驾”概念,宣称“城区NCA覆盖全国”,并宣称“100%接管率”。但根据《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L3级自动驾驶需在特定场景下由系统接管,而华为ADS2.0仍属于L2级辅助驾驶。
2024年8月,享界S9首发搭载ADS3.0,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强调其“端到端全场景智驾”能力,声称“上车智驾自己开,下车智驾自己停”。同年12月,华为乾崑ADS3.2版本升级,进一步强化“车位到车位”功能,宣称“无需记忆路线、有位就能停”。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指出,华为ADS3.0的“无图智驾”本质仍是L2级辅助驾驶,其“端到端”功能依赖高精度地图与人工标注。
2024年9月,余承东在和马东连线直播中曾说,ADS3.0现在还不是L3,是按照L3的标准去进行设计的。尽管其说过目前还不是L3的等级,但其后面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误导消费者。
在问界新款M7发布会,华为发布了“全向防碰撞系统”,该系统可识别后方所有障碍物并主动刹停。余承东在宣传上喊出更是喊出“倒车想撞都难”的话语。
2023年4月,山西运城一问界M7车辆高速追尾后起火致司乘3人死亡。家属提出的质疑,仅提车3个月,宣传的车辆AEB和GAEB没有自动紧急制动?AITO汽车发表声明称,问界新M7Plus搭载L2级辅助驾驶系统(非华为ADS2.0智能驾驶系统),事故车辆碰撞发生时车速115km/h,超过自动紧急制动(AEB)的工作范围。
此外,2024年9月,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5智驾版在重庆发生碰撞事故,车辆在启用ADS2.0后未能识别施工路障。华为官方回应称“驾驶员未及时接管”。这些智驾交通事故都值得我们去反思智能驾驶的真正含义和安全性。
(四)小鹏XNGP的“功能越级”与理想“无人驾驶”翻车
小鹏XNGP系统也曾在发布时宣称“全国都能开”,但实际功能仍局限于高速NOA和部分城市道路辅助。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回应特斯拉FSD入华时表示,“小鹏智驾的目标是全球第一阵营”,但未明确XNGP的L2级属性。这种“功能越级”的宣传,加剧了消费者对智驾系统的误判。
理想汽车曾宣传其“城市NOA”功能可应对复杂路况,但实际测试中,系统频繁出现误判。2024年5月,理想L9车主在副驾驶放置儿童并开启辅助驾驶拍摄“无人驾驶”视频,被警方认定为危险驾驶。
“智驾”≠自动驾驶,车企、司机需警惕
除以上情况之外,在KOL“带货式”推广时,短视频平台充斥“开车睡觉”“车内无人”、脱手驾驶的“炫耀”等危险演示。
不可否认消费者在对“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的概念分辩中存在模糊认知,但事实上消费者拥抱智能驾驶并非全然出于技术乐观心态以及盲目,也有可能是被车企的夸大宣传所影响。
为争夺宣传上的“技术领先”,根据一些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部分车企在直播中展示的“0接管”智驾测试,实则为反复调试的固定路线,甚至避开复杂交通流;车企发布会上播放的测试视频不乏存在造假的情况,例如改变一些变量因素。
另外,宣传与手册往往存在“双重标准”车企发布会强调技术先进性,车企频繁使用或暗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术语。这些高大上的概念往往让消费者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技术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能够在所有情境下无缝运作。但在用户手册则罗列大量免责条款。例如,小米SU7声称支持“车位到车位”智驾,但手册中禁用场景多达十余项,包括施工路段、夜间无照明等。
在早期部分车企宣传中甚至频繁使用“自动驾驶”字样,目前虽然广告及宣传中不使用,但依然存在“擦边”自动驾驶宣传。
2025年2月,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里面明确提到“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有关智能网联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系统边界等信息时,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夸大系统能力或引人误解的宣传,确保消费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
智能驾驶技术已进入关键阶段,行业竞争激烈,但智能驾驶的初衷依旧是解放人类,提升安全与效率。在技术成熟之前,需要更多的“敬畏之心”——对技术边界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而不是将生命权让位于流量与销量,盲目追求营销噱头,误导消费者。无论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勿将“智驾”当自动驾驶,彻底解放双手。
[引用]
① 小米SU7爆燃事故:“人车共驾”如何才能安全行驶?三联生活周刊2025-04-04.
② 新能源的“蔚小理”翻篇智能驾驶的“华小极”来了界面新闻.2024-09-28.
③ 小米SU7爆燃事故后:人机共驾事故责任边界在哪?车企是否夸大宣传?南方都市报.2025-04-04.
④ 张仲麟:对智能驾驶的宣传,不能再含糊其辞了.观察者.2025-04-02.
⑤ .小米SU7事故背后:激光雷达会重新成为智驾标配吗?界面新闻.2025-04-03.
⑥ 小米SU7致命车祸发生后:重审智驾.南方人物周刊.2025-04-06.
⑦ 智能驾驶落地推广宜以安全为先.中国经济网.2025-03-19.
⑧ 小米通报SU7高速事故,股价一度跌超5%,专家称责任认定存在复杂性.澎湃新闻.2025-04-01.
⑨ 特斯拉广告涉嫌欺诈被起诉法官驳回撤销申诉.中关村在线.2024-06-12.
⑩ 三天两起车祸!华为问界,也刹不住?余承东曾说:想撞都难.深蓝财经.2023-11-15.
⑪ “App考试都是假的”,大量内幕曝光!小米事故警示录:谁是吞噬生命的帮凶?.湖南日报.2025-04-04.
⑫ 工业和信息化部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