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泼水节 “语音开门” 事件反转!
4 月 17 日,云南瑞丽泼水节现场,一辆白色理想汽车被数十人围住。视频中,车外一名女子反复大喊 “理想同学,开门”,车内副驾驶乘客突然手动推开了车门。下一秒,水枪、水盆里的水如暴雨般涌入车内,电子屏幕瞬间黑屏,座椅被泡得湿透。车主事后透露,车辆维修费用可能高达数万元,更严重的是车内电子设备进水可能引发短路风险。
这段视频被剪辑成 “语音解锁车门” 的片段疯传,网友们炸开了锅:“这要是被坏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智能汽车的安全漏洞太可怕了!” 甚至有博主在微博发起投票,超 60% 的网友表示 “再也不敢买语音控制的车”。
二、反转!副总裁亲测辟谣:车门是手动开的面对舆论风暴,理想汽车副总裁刘杰坐不住了。他连夜联系产品经理进行实测,并通过社交媒体公开了两段视频:
车外测试:工作人员站在车外反复喊 “理想同学,解锁”,车辆毫无反应;
车内测试:坐在副驾驶位的员工尝试语音指令 “打开车门”,系统提示 “无法执行此操作”。
理想汽车的语音控制系统究竟藏着哪些 “安全锁”?
功能限制:车外语音唤醒只能控制车窗,且需用户手动开启该功能。若车辆处于 “小憩模式” 或断电状态,喊破喉咙也没用。
物理验证:即使语音指令被误识别,系统仍需通过蓝牙连接、座椅压力感应等多重验证才能执行解锁。例如,车主离开车辆后,语音指令自动失效。
声纹加密:部分车型支持声纹识别,只有绑定车主账户的声音才能执行敏感操作。这就像手机指纹解锁,陌生人的声音无法绕过验证。
理想汽车的争议,撕开了智能汽车行业的安全伤疤。
比亚迪:新增语音指令二次确认功能,比如开启空调时会弹出 “是否确认执行?” 的提示。
长城汽车:开发动态声纹加密技术,通过声纹特征识别车主身份,防止他人模仿。
广汽:推出 “星灵安全守护体系”,将智驾系统故障触发率控制在 1FIT(10 亿小时失效 1 次)以内,并配备 720 度无死角气囊防护。
然而,技术升级的速度似乎总跟不上用户需求。有网友吐槽:“我就想要个简单的车窗控制,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专家指出:“智能汽车的安全设计需要在便利性和防护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可能需要通过 OTA 持续优化。”
五、网友热评:狂欢背后的人性与技术反思对泼水行为的谴责:“泼水节是祝福,不是侵犯隐私!那些强行拉车门的人,素质堪忧。”
对技术的担忧:“语音控制就像双刃剑,方便的同时也得防着被滥用。”
对车企的期待:“理想这次回应挺快,但希望能彻底关闭车外语音功能,给用户选择权。”
这些评论折射出公众对智能汽车的复杂心态 —— 既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担心安全隐患。正如一位车主所说:“我们要的不是完美无缺的技术,而是车企对安全问题的敬畏之心。”
六、未来展望:智能汽车安全的 “攻防战”随着 L3 级自动驾驶的普及,智能汽车的安全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行业专家预测,未来可能出现以下趋势:
多模态验证:结合声纹、指纹、人脸识别等多重身份认证,防止指令被冒用。
场景化限制:在停车场、高速等特定场景,自动关闭车外语音唤醒功能。
用户自定义:允许车主通过手机 APP 自由开关语音控制权限,实现 “我的安全我做主”。
理想汽车事件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当智能汽车的语音助手能听懂人话,我们更需要车企听懂用户的心声 —— 安全,永远是科技的第一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