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不说“别哭了”,一句话效果翻倍,试试吧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下午,我带着女儿去超市采购。
我们在排队结账时,突然听到隔壁排队的一个小男孩大哭起来。
只见他死死抱住货架上的一包糖,哇哇大哭。
而他的妈妈一边不耐烦地训斥他“别哭了,烦死了”,一边用力拉着他离开超市。
望着那孩子委屈的小眼神,我心里顿感不是滋味。
这一幕让我想起,许多家长在孩子哭闹时,第一句话往往是“别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虽然这一招在当下或许有效,但孩子下次依然会哭闹,甚至变本加厉。
这样的场景和疑惑,是否也曾困扰过你?
不让孩子哭,只会让情况更糟回忆起一次带女儿去公园玩,她最爱的秋千被另一个孩子占了,女儿委屈得哭了起来。
一时心急的我说:“哭什么哭,有啥好哭的!”结果,女儿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这一次经历深深刺痛了我,使我意识到否定孩子的情绪并不会让他们好受,反而会加重他们的负面情绪。
孩子在哭的时候,他们的心里是委屈的、难受的。
如果我们用大喊“别哭了”去否定他们的情绪,他们只会觉得更加难受。
这和摇汽水瓶一样,你越使劲摇,它就越容易爆发。
当家长否定孩子的情绪时,他们听到的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不关心我。”于是他们用更大的哭声去表达内心的无助和愤怒。
忽视孩子的情绪,只会让他们更委屈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小时候,哭一会儿没人理我,自然就不哭了。
现在的孩子咋这么娇气?”实际上,孩子哭闹并不是为了对抗家长,而是希望能被关注和理解。
像我隔壁家的男孩乐乐,每次哭的时候,他妈妈总是假装没看见,继续忙自己的事。
结果,乐乐总是哭得更猛烈,直到家里人完全崩溃。
其实,乐乐哭闹加剧的原因并不是任性,而是因为他的情绪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
他的委屈被忽视了,所以他只能用哭闹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我们小时候为什么哭着哭着就不哭了?
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再委屈,而是发现哭没用,只能把委屈憋回去。
憋回去的委屈并没有真的消失,它随着时间可能转变成了胆小、自卑,甚至心理阴影。
从此可见,在孩子哭闹时,家长一定不能忽视,抑或强硬要求孩子不哭。
一句话,让孩子情绪立即平静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安抚孩子呢?
有经验的父母常会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妈妈陪着你”。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却有着极大的魔力。
有一次,我女儿在楼下玩耍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摔得红红的。
她立刻眼泪汪汪、哇哇大哭。
我立即抱住她,轻声说:“我知道你疼,咱们慢慢哭,妈妈陪着你。”结果不到半分钟,她自己停了下来,并擦了擦眼泪说:“我不疼了,可以继续玩了。”
这句话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爸妈看见你的委屈了,我们理解你的情绪,也尊重你的感受。
孩子的情绪被看到、被理解,自然会平静下来,这就是所谓的“情绪接纳”。
对抗孩子哭闹的小妙招除了那句神奇的话,我还总结了一些应对孩子哭闹的小妙招,分享给大家。
先抱一抱,再解决问题 无论孩子因为什么原因哭闹,先抱抱他,给个拥抱。
这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安全,情绪平复了,再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跌倒了,先抱起来,拍着背说:“妈妈知道很疼,咱们抱一会儿就好了。”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再告知他下次该如何避免跌倒。
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愈哭愈厉害时,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
比如,当孩子哭着要玩剪刀时,你不让玩,他哭得更凶。
此时,可以拿出他喜欢的玩具车说:“哇,这辆小车在等你开呢!”他的注意力一转移,哭闹自然停止了。
给孩子选择,而不是直接拒绝 当孩子在商场闹着要玩具时,不想买,也别直接说“不买”,这样孩子更委屈。
可以提出两个选择:“这个玩具这次不买,咱们回去看看存钱罐,钱够了再来买好不好?”或者说:“你是想今天买这个小的,还是下个月买大的?”给孩子选择权,他们会感觉自己被尊重,不会再无理取闹。
总而言之,聪明的父母不仅能有效解决孩子的哭闹问题,还能保护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在爱与理解中成长。
结语孩子的哭闹是常见的成长阶段之一,但正确应对才是关键。
不吼不叫,用温柔和理解的语调去接纳孩子的情绪,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
这不仅帮孩子度过难关,也让他们在幼年时感受到亲人的温暖与关爱。
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这对他们成长的帮助是无价的。
愿每一个家长都能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情绪,与他们一起度过每一个有泪水也有笑声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