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社会底层:吃糠咽菜。真正的底层:寒窗十几载,结果奋斗几十年积蓄化为泡影

教育 05-14 阅读:0 评论:0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可现实却告诉我们:

寒窗苦读十几年,走进社会卷得飞起,到头来不仅累成狗,还可能一场病、一次裁员、一次楼市动荡,就让多年努力化为乌有。

很多年轻人、家长、甚至老师都在想:

普通人真能靠努力翻身吗?

这个问题,90%的人都该认真想一想。

一、你以为的底层,只是生活表象

很多人以为底层是“吃糠咽菜、穷得叮当响”,

但真正的底层,其实是寒窗十几年、拼命打拼几十年,到头来一场意外就回到解放前的人。

一个考上大学、进了大厂、买了房、养了孩子的“成功人士”,可能就会成为某次楼市动荡或公司裁员的牺牲品。

家长们这么多年省吃俭用,辛苦培养孩子,考进名校、读完研究生,结果出来一看:

好工作难找,房价还是高,生活压力比想象中大太多。

这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努力也没用”的挫败感。

这种情绪,在现在的年轻人和家长中间,非常普遍。

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赛道”和“圈子”

普通人最容易陷入的陷阱,就是盯着眼前的“努力”,却忽略了自己所处的赛道。

努力当然重要,但如果你在一条注定回报不高、风险巨大的道路上跑得再快,也可能白忙一场。

比如曾经的教培行业,一纸政策下去,多少人的积蓄、希望都被清零了。

所以真正应该思考的是:

你是不是在正确的赛道上?

这个赛道是什么?

是那些长期有效、不会随政策和经济波动消失的东西,比如阅读、写作、锻炼身体、建立有质量的社交圈子。

说得接地气一点,就是:把时间和资源投在自己身上,是最靠谱的“投资”。

三、父母的“社会基因”,孩子复制得很彻底

很多家长想让孩子“出人头地”,但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孩子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

你自己不看书、爱刷短视频、不锻炼身体、不爱学习,然后对孩子说:

“你要好好学习,考上清华北大!”

这就像每天吃外卖的人,教育孩子要吃得健康一样,效果非常有限。

我们都知道“身体基因”靠不住,那“社会基因”呢?

更强大。

你什么样,你孩子大概率也就什么样。

除非靠“外力”来打破,比如义务教育、好的老师、好的学校氛围。

这些,是目前能帮孩子跳出原有圈层的最便捷方式。

所以说,家长的成长,其实比孩子更重要。

四、圈子和阶层,早就悄悄拉开了差距

曾经,我们这些小地方出来的孩子,考上大学进城,觉得和城里人差的并不多。

但从08年之后,城乡差距、阶层差距,迅速拉大。

我们在大学、在社会上,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

大城市的孩子资源多、起点高、眼界广;

而我们这类“土炮”,想赶上,难度越来越大。

教育资源“圈层化”、消费方式“军备竞赛”、房产资本“上车难”……

让普通家庭越来越焦虑:

我拼命供孩子读书,真的有用吗?

老实说,有用,但不是每次都能立竿见影。

五、消费和资产的“游戏规则”,不是谁都懂

富人买东西,买的是资产:

房产、股票、手表,甚至收藏品,花了钱还能升值。

穷人买东西,是靠工资硬撑,

买完就变成债,利滚利,最后被拖垮。

更现实的是:

穷人没启动资金,贷款难,信用评分低,压根上不了这个“资产游戏”的牌桌。

你想当“包租公”?

现实可能是连房子的首付都攒不出来。

但你可以从最小的地方开始,

比如少点冲动消费、改改消费习惯,为下一代积累一个好习惯。

你搞不定资产,那起码得先搞定自己。

六、你不是不行,而是被“习得性无助”困住了

长期做什么都看不到成果,很多人就彻底躺平了,

干脆不再努力,反正“努力也没用”。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叫“习得性无助”。

很多人就是被这个给困住的,

特别是老师、家长这种长期操心的人,一旦情绪低迷,真的很难恢复状态。

而最好的解药是什么?

是“主动做选择”。

去读一本书,去锻炼一次身体,去做一个微小的副业尝试,

比如写点文章、剪点视频,哪怕没结果,也比一成不变好太多。

有人说:“要从消费者变成生产者。”

这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当博主,而是说,

哪怕你只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整理一下分享出来,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你不是只在消耗,你也在创造。

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认命不如转向

最后想说的是:

努力不是没用,而是努力要用对地方。

我们做老师的、当家长的,其实比孩子更该反思自己:是不是还在“旧地图找新大陆”。

未来的社会,是属于那些能主动学习、不断成长的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

家庭的阶层突破,不是一夜暴富,而是一代代的积累,一点点地改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思维方式。

就像那句话说的:

“你现在做的每一件事,也许现在没什么用,但五年后,可能彻底改变你和你孩子的生活。”

只要还在成长,你就不在下沉。

网友评论

初中物理化学

各种初中物理、初中化学教学、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