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还在连环爆炸,近乎炸断伊朗国运,中俄恐怕要另作打算了
就在4月26号的深夜,伊朗经济最重要的港口,沙希德拉贾伊港口发生大爆炸。在伊朗当局的全力抢救下,“央视”的现场报道甚至依旧能够看到一些小规模的连环爆炸。伤亡人数从500多人,也逐步上升到了近千人。这场大爆炸,几乎可以说让伊朗的国运毁于一旦。
综合“央视”的消息来看,从爆发发生之后,伊朗出动了救援力量,用卡车运输泥土制造隔离带,防止大火进一步蔓延。但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大火依旧在蔓延,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连环爆炸。事发地“沙希德拉贾伊港口”所在的阿巴斯港的其他集装箱又些也被点燃。
从事发到现在,已经进过了有一段时间了。外界讨论很多,也有些阴谋论,觉得会不会是以色列下的手,会不会是美国为了推动美伊核问题谈判下的手,也有写觉得就是单纯的事故的。
但坦率的说,不论是谁下的手,对于当下的伊朗来说,其实已经失去了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大爆炸几乎让伊朗的国运毁于一旦。中俄飞航有必要在中东的棋盘上另做打算。
为什么如此悲观?第一,事发的沙希德拉贾伊港口,承载了伊朗超过半数的非能源进出口贸易运输量,85%以上的集装箱拆卸工作。它的爆炸,带飞的不单纯是货物的损失,还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伊朗的经济运转。
第二,伊朗的经济承受不住这种打击。甚至说,很可能是摧毁伊朗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石油出口被美国限制至六年最低,货币里亚尔贬值90%,2025年食品价格同比暴涨40%,国内情绪早已不满。若港口长期停运,伊朗每日损失将叠加至数亿美元,进一步加剧外汇短缺与社会动荡。
第三,这场爆炸可能被西方视为伊朗“治理失败”的证据,在舆论上进一步“轰炸伊朗”,为美国升级制裁、支持“代理人”提供口实,形成“经济失血—民生恶化—政权不稳”的恶性循环。
而且,伊朗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的政治面临空前的分裂。总统佩泽希齐扬主张对美谈判,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坚持强硬路线,两派矛盾公开化。爆炸事件若被证实与外部势力有关,可能激化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迫使政府采取报复行动;若归咎于管理疏漏,则将加剧民众对政府无能的愤怒。无论真相如何,2条路就在眼前,妥协可能引发保守派反弹,而强硬则加速经济崩溃。这一困境与2019年燃油抗议和2022年“头巾革命”前的社会氛围惊人相似。
中俄曾是伊朗抵御西方的关键支柱:中国长期购买伊朗石油,2024年对伊技术出口增长18%;俄伊军事合作频繁,2025年3月中俄伊联合军演被视为“抱团抗美”的象征。然而,爆炸事件暴露了伊朗的不可控风险——内部治理混乱、安全漏洞频发、地缘价值因港口瘫痪而折损。若伊朗因经济崩溃爆发内乱,中俄或将重新权衡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