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华政策突变,莫迪的贸易博弈术
美印贸易谈判前夕,印度总理莫迪突然释放放宽对华限制的信号,引发国际关注。这一动作恰逢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将对印度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使得新德里在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战略摇摆更具戏剧性。数据显示,印度2023年对华贸易逆差达1010亿美元,而同期美印贸易逆差仅为470亿美元,这种经济现实迫使莫迪政府重新校准策略。
印度商工部内部文件显示,当局正研究取消对382种中国工业原料的进口限制,涵盖光伏组件、锂电池正极材料等关键领域。此举与2020年边境冲突后实施的2000多项对华贸易壁垒形成鲜明对比。
印度制造业协会报告指出,对华限制导致汽车零部件价格上涨37%,电子组装成本增加42%,直接造成2023年印度制造业增速从预期的8.2%降至5.1%。经济压力迫使新德里调整策略,毕竟中国仍占印度中间产品进口总额的32%。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即将率团访印之际,莫迪政府的战略意图逐渐清晰。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分析,新德里试图以“中国选项”对冲美国压力——若华盛顿坚持在数字税、农产品市场准入等问题上施压,印度可能转向深化与中国的供应链合作。这种“双向要价”的战术,在印度终止230亿美元“自力更生制造计划”后更显突出。该计划曾试图替代中国供应链,但仅完成23%的预定目标。
美印结构性矛盾正在浮出水面。美国要求印度开放乳制品和医疗器械市场,而印度坚持维持54%的农产品关税。更关键的是,印度要求恢复普惠制待遇,该制度曾在特朗普时期被取消,导致印度每年损失60亿美元出口额。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报告显示,印度是过去五年遭遇美国贸易制裁最多的国家,累计被征关税商品价值达320亿美元。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印机电产品贸易额逆势增长12%,其中太阳能电池板出口激增45%。印度驻华使馆统计,中国在印累计投资存量突破34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基建领域。这种经济韧性使北京在应对印度政策摇摆时更具主动权,正如中国驻印大使近期表态:“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航道。”
历史经验警示,印度的“平衡外交”存在风险。2019年印度突然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导致其错失区域经济整合机遇。如今,面对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技术封锁和中国的市场引力,莫迪政府的政策钟摆或将面临更大考验。当新德里街头出现“不要成为地缘政治棋子”的抗议标语时,这场经济外交的平衡术已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