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与小米十年合作走到尽头,清仓股票背后:智能家居市场争夺战升级
2014年,美的集团和小米科技,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企业,因为共同的市场愿景走到了一起。
美的希望借助小米的互联网思维和线上渠道优势,加速自身智能化转型;小米则看中了美的强大的制造能力和线下销售网络,以拓展其智能家居版图。
彼时,美的集团掌门人方洪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双方的合作旨在产品互补,为消费者提供更完善的家居生态。
美的拥有全品类的家电产品,而小米拥有电视、手机、路由器等,二者结合,恰好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家居产品的全面需求。
合作初期,双方确实实现了优势互补,各司其职。
美的负责家电硬件的制造,小米则专注于传感器和协议的互联。
2016年,双方甚至尝试打通“美居”与“米家”App数据,并联合开发了支持小米手环联动的空调产品。
方洪波曾表示,这代表了融入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美好的愿景却因理念差异和利益冲突而逐渐破裂。
合作的裂痕源于一场人才纠纷。
为使美的家电接入米家系统,美的派遣了一个技术团队与小米合作。
但仅仅半年后,这个团队集体跳槽到了小米。
这次事件直接导致了双方关系的恶化,美的开始转向华为鸿蒙生态,而小米则选择扶持长虹进行代工,这与方洪波最初“优先与小米合作”的想法渐行渐远。
随着小米在家电领域的布局日益深入,双方竞争的态势也愈发明显。
2013年,小米进军家电行业,最初以智能电视、空气净化器等小家电为主。
2018年开始,小米推出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产品,直接与美的的核心业务形成竞争。
小米空调的出货量更是突飞猛进。
2024年,小米空调出货量达到680万台,线上市占率11.77%,跻身行业前三,仅次于美的和格力。
小米的低价策略对美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024年1-4月,小米空调线上均价为2229元,是四大品牌中最低的。
小米的巨省电系列1.5匹挂式空调售价仅1999元,远低于同类竞品。
资深家电分析师刘步尘认为,小米凭借极致性价比、年轻化的产品设计、雷军的个人魅力以及小米汽车的成功,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面对小米的步步紧逼,美的也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
在2024年的双十二活动中,美的通过国补、满减等方式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例如一款原价2599元的607升双开门冰箱,最终售价仅为1970.88元。
价格战虽然能暂时维持市场份额,但也压缩了美的的利润空间。
刘步尘指出,小米的低价策略会挤压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并拉低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如果其他品牌跟进降价,可能会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
除了在家电领域,美的和小米还在智能家居生态链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竞争。
截至2024年末,小米IoT设备激活数达到9亿台,远超美的的1亿台。
“米家App”已经成为智能家居的重要流量入口,削弱了美的构建自身生态系统的能力。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美的聚焦核心零部件和B端合作,而小米则专注于整车制造,双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呈现出“路径分化、生态对冲、资本切割”三大特征,形成了一种间接的竞争关系。
3月28日,美的集团发布2024年年报后,市场发现美的已清仓其持有的所有小米股票,套现9.02亿元。
加上此前几次套现,美的从小米股票上共回笼资金近20亿元。
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美的官方回应称,这属于正常的投资操作,与业务战略调整无关。
但业内人士认为,这标志着两大巨头从“共生”走向“博弈”,是生态竞争加剧背景下战略布局调整的表现。
美的的战略转型方向是to B业务。
2024年,美的to B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44.96亿元,占总营收的25.67%。
而小米则以to C业务为主,手机和汽车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
尽管发展路径和盈利模式不同,但两家公司的战略定位和多元化路径却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打造实现多元化生态链闭环的全球公司。
方洪波和雷军,两位掌门人的风格也截然不同。
方洪波以理性克制著称,注重战略的隐蔽性,强调“产品为先”。
而雷军则擅长通过社交媒体打造亲民形象,热衷于“用户参与感”营销。
这种风格差异也体现在两家公司的品牌传播和市场策略上。
美的和小米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双方既是竞争对手,也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小米计划在2025年冲击1000万台空调出货量目标,并加速高端化布局,这将对美的的市场地位构成挑战。
但同时,美的作为全球最大的压缩机供应商之一,也可能为小米空调提供核心零部件,双方在供应链领域存在合作空间。
美的清仓小米股票,或许只是双方竞争的开始,未来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将如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