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母连遭胡塞武装突袭,白宫沉默背后暗藏中东战略困局
2025年3月27日深夜,红海海域的美军“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在密集的导弹与无人机攻击中剧烈震颤。这是也门胡塞武装自3月15日以来第九次宣布对美军航母发动打击,而五角大楼的回应却是一片诡异的沉默。同一日,美军对胡塞武装高级导弹专家的“斩首行动”细节因“群聊泄密”事件意外曝光,白宫与德黑兰的博弈暗流涌动,中东局势正滑向全面失控的边缘。
胡塞武装宣称,此次袭击动用了弹道导弹与无人机,并“精准命中目标”,但美军至今未公开受损细节。耐人寻味的是,尽管胡塞武装频繁宣称打击成果,五角大楼多选择否认或避谈,仅在3月22日紧急宣布向中东增派“卡尔·文森”号航母,延长“杜鲁门”号部署,试图以双航母战力威慑对手。
分析指出,美军的沉默实为战略缓冲:一方面,承认航母受损将重挫士气并暴露防御漏洞;另一方面,胡塞武装的武器来源直指伊朗,若公开证实袭击有效性,可能迫使美国与伊朗直接对抗。然而,这种“鸵鸟策略”正加剧外界对美军中东控制力的质疑——胡塞武装凭借伊朗提供的高超音速导弹与无人机,已具备威胁关键目标的能力。3月25日,其发射的高超音速导弹曾突破以军防御,导致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瘫痪,凸显美以反导体系的脆弱性。
3月27日,美军的另一项秘密行动浮出水面:通过精准空袭,胡塞武装一名高级导弹专家及其女友在住所内被“定点清除”。这一行动源于美军情报网络的渗透,其作战计划却因“社交软件群聊误拉记者”的乌龙事件遭曝光。尽管白宫试图将袭击包装为“削弱胡塞军事能力”,但更深层目标直指伊朗——特朗普政府多次指控伊朗为胡塞提供导弹技术,并威胁让其“为所有袭击负责”。
然而,伊朗强硬回击称与胡塞行动“无关”,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强调“不会主动开战,但将果断反击威胁”。美伊的相互试探恰逢核谈判重启关键期:美国意图通过军事施压迫使伊朗让步,而德黑兰则以支持代理人武装维系地区影响力。这种“战争边缘政策”若失控,可能引发红海至波斯湾的连锁冲突。
萨拉米
胡塞武装的持续反击与美以的军事升级,已触发中东局势的“共振效应”。3月19日,以色列重启对加沙的大规模空袭,导致71人死亡,哈马斯警告将联合“抵抗之弧”反击;胡塞武装则同步威胁切断红海航运,扬言“以升级对抗升级”。
这种恶性循环正冲击全球经济命脉。红海航道承担全球12%贸易量,战事若持续,海运保险费率已飙升300%,欧洲能源与亚洲制造业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更严峻的是,美军双航母部署虽显威慑,实则暴露兵力捉襟见肘——全球仅5艘航母可随时调动,中东与西太平洋的战略资源争夺已让美军疲于奔命。
白宫的沉默与胡塞武装的嚣张,折射出美国中东战略的深层矛盾:既欲压制伊朗势力,又恐陷入战争泥潭;既需维护盟友以色列,又难承受全球供应链动荡代价。而胡塞武装凭借伊朗支持与游击战术,正将红海变为“不对称战争”试验场。
若美国无法打破“空袭—报复—再空袭”的死循环,或伊朗决意加大赌注,中东或将迎来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最剧烈的地缘震荡。此刻的沉默,或许是风暴来临前的最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