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909飞机在印尼创下利用率16小时标杆:为何国内航司日飞仅有4小时?
2025年3月31日,印尼翎亚航空(TransNusa)的一架注册号为PK-TJA的C909飞机(即中国商飞此前的ARJ21-700),飞行美娜多—广州—美娜多—纬达贝—美娜多—莫罗瓦利—美娜多—广州航线,以连续执飞7个航段、累计15.88小时的空地运营时长,创下该机型单机日利用率的新纪录。这条串联美娜多、广州等多地的复杂航线网络,不仅展现了C909的高频次运营潜力,更引发了亚洲航空界对中国制造的现代化喷气式支线客机市场适应性的深度思考。
翎亚航空作为 C909 的首家海外运营商,自 2022 年接收首架飞机以来,始终以 “激进” 的姿态探索该机型的极限。此次 15.88 小时的日利用率,不仅远超国内航司日均利用率3.5-5小时的水平(如华夏航空2月的日利用率最高仅 5.2 小时),甚至超过波音 717、DC-9、MD90/95 等知名同类机型的顶级表现。
例如,夏威夷航空的波音 717 曾以每天平均 16 个起落、超 12 小时的实际飞行时长著称,而 MD90 系列在短途高密度航线中也常实现日利用率超 10 小时。
尽管仅运营3架C909,翎亚航空却通过精细化调度实现了远超行业平均的日利用率,同时也得益于其运营策略完美契合东南亚群岛地理特征。
短航程、高频次:印尼群岛的地理特性催生了大量0.5-2小时的短途航线。C909特别适合2小时内的航段,单日可完成多次起降。如:单日执飞美娜多至莫罗瓦利(航程370公里)、美娜多至纬达贝(航程510公里)等短途航线,单段飞行时间仅40-80分钟,可实现“公交化”运营。
航线混编:通过“国际+国内”航线混合运营,平衡客源波动,提升飞机使用率。例如广州-美娜多(国际段)衔接美娜多-纬达贝(国内段),从而实现了C909飞机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快速过站:通过简化保障流程、减少过站时间(部分航段间隔仅40分钟),最大化飞行时间占比。拥有十分强大的短窄跑道起降能力的C909,在美娜多机场(跑道长度仅2200米)甚至实现了25分钟过站保障,较传统机型缩短40%。
这种模式下,C909的航段收入比达到1:1.8,远超国内航司同机型1:1.2的水平。翎亚航空副主席李耀民透露,其通过“2人制机组配置”和“以修代换”维护策略,将单位飞行小时成本压降至320美元,较国内运营低28%。
而如此高强度的运营模式,又与翎亚航空的市场定位密切相关。作为印尼本土航空公司,其核心业务集中在苏拉威西岛及周边群岛的短途通勤,C909 的 95 座全经济舱布局、低油耗特性及快速过站能力,恰好契合了印尼 “高频次、小批量” 的市场需求。此外,翎亚航空对 C909 的维护保障能力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其故障率千时率已接近国际主流支线客机水平,为长时运营奠定了基础。
相较于印尼翎亚航空的 “大胆”,国内三大航司对 C909 的使用显得更为保守。尽管 C909 已在国内 12 家航司运营,总交付量达162 架,但多数航司仍将其视为 “过渡机型”。例如,江西航空的 C909 日利用率最低仅 3.1 小时,而华夏航空的 5.0 小时已属国内领先。
这一差异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从市场层面看,国内支线航空需求相对分散,客源稳定性不足,导致航司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在此背景下,航空公司更倾向于将有限资源集中投放于波音737、空客A320乃至中国商飞C919等干线机型,以追求更高的规模效益。
从网络结构看,国内航空市场以枢纽辐射式(Hub-and-Spoke)为主导,支线飞机往往被定位为干线网络的“补充”,而非独立运营载体。这种结构性边缘化进一步限制了C909等支线机型的利用率提升空间。
从运营策略看,国内外航司对C909的态度差异,实则反映了对机型成熟度的不同判断。国内航司出于对可靠性、维护成本以及全生命周期经济性的审慎考量,倾向于采取渐进式运营策略;而印尼翎亚航空则基于其独特的岛屿航空市场需求,以更高频次的短途运营充分释放了该机型的潜力。
印尼翎亚航空的案例为中国航司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运营思路:在西部、东北等支线需求旺盛但枢纽辐射不足的地区,可创新采用"点对点+环飞"的混合网络模式,既满足区域间直达需求,又通过环飞串联多个支线节点,有效降低对枢纽机场的过度依赖。
同时,需配套推进保障体系革新,借鉴低成本航空的快速过站经验,通过简化流程、优化地勤配置将过站时间压缩至40分钟以内,显著提升飞机日利用率。更重要的是争取政策协同支持,包括支线机场时刻资源倾斜、航权开放以及运营补贴优化等组合措施,多管齐下激活C909的运力潜能,最终构建起适合中国市场的支线航空可持续发展模式。
印尼翎亚航空以其接近16小时的惊人日利用率的运营实践,不仅验证了中国C909的可靠性与经济性,更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行业真相:支线飞机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技术性能,更依赖于运营场景的适配性。在东南亚、非洲等航空基础设施薄弱但资源流动频繁的地区,支线飞机完全可能突破传统使用框架,以"接近极限"的方式创造经济价值。
当然,这一模式的前提是精细化的维护体系与风险管控。翎亚航空能否长期维持这一纪录,仍需观察其机队健康状态与运营数据的可持续性。但至少在当前,它为全球支线航空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在效率与安全的平衡木上,某些市场或许需要更“激进”的解法。
C909在印尼支线航空市场上的成功运营,印证了支线航空的本质——通过极致效率挖掘细分市场价值。对于中国商飞而言,这一案例亦是打入全球支线市场的关键脚注:唯有贴近用户需求,才能让“中国制造”真正翱翔于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