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市场表现亮眼,事故引发关注
自小米入局汽车领域,其首款车型小米 SU7 便备受瞩目。这款定位为 4 门 5 座三厢车的新能源汽车,凭借独特的设计与性能,在市场上掀起波澜。
从动力系统来看,小米 SU7 提供双电机四驱以及后置后驱两种驱动形式,搭配电动车单速变速箱,能为驾驶者带来不同的操控体验。在价格区间上,21.59 - 29.99 万的定价,使其在同级别新能源车型中具备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也让更多消费者有机会接触到小米的汽车产品。
自 2024 年正式上市以来,小米 SU7 的市场表现堪称亮眼。截至 2025 年 3 月,该车型交付量突破 29000 台,并且连续六个月保持每月交付量超过 2 万台。2024 年全年,小米 SU7 累计交付 13.7 万辆,不仅超额完成销售目标,更为小米汽车业务带来了 328 亿元的总收入,平均每辆车税后售价 23.44 万元。尽管全年净亏损 62 亿元,但第四季度亏损降至 7 亿元,毛利率达 20.4%,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让全年 35 万辆的销售目标变得更加可行。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认为,小米 SU7 的热销得益于其高性价比以及与小米生态系统的紧密联动。在智能化浪潮下,小米 SU7 搭载的 MIUI for Car 系统,将车内智能体验提升到新高度,与用户的智能家居设备无缝连接,通过车内语音助手即可轻松操控,极大地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与互动体验。同时,其独特的流线型车身设计,不仅符合现代美学,还优化了空气动力学性能,降低风阻的同时提升续航能力。在安全性能方面,小米 SU7 配备了多项先进的主动安全技术,为驾乘人员提供全方位保护。
然而,近日小米 SU7 也因一起严重事故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3 月 29 日 22 时 44 分,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时发生严重交通事故。据小米汽车回应,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 116km/h 时速持续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但最终车辆仍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确认时速约为 97km/h。事故造成车内三名年轻女性乘员不幸身亡,且车辆发生起火现象。
此事故引发公众诸多疑问。例如,NOA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检测到障碍物时,为何预警时间较短?在复杂路况下,智能驾驶系统的应对能力是否足够成熟?碰撞后车辆起火原因究竟为何?车门是否因故障无法打开?针对这些问题,小米方面表示,碰撞发生后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 120 急救服务。3 月 30 日专项小组赶赴铜陵,在警方指导下配合调查、取证,31 日依法提交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同时强调事故车起火并非 “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目前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对车门能否打开等问题给出确切结论。4 月 1 日晚间,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通过个人微博回应,表示小米不会回避,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小米 SU7 作为小米汽车的开篇之作,在市场销量上成绩斐然,展现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与潜力,其智能化和性价比优势获得众多消费者认可。但此次严重事故也为智能汽车行业敲响警钟,智能驾驶安全性仍是重中之重。无论是车企还是监管部门,都需在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与监管机制,确保新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相信随着调查深入,小米 SU7 事故的真相将逐渐明晰,也期待整个行业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推动智能汽车安全性能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