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长期坚持的事,往往坚持不下来?这三种方法可以帮到你!

职场 07-30 阅读:14 评论:0

你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年初雄心壮志,立下一个个flag,比如减肥20斤、读书100本、跑步100公里……等到年底的时候,发现自己离目标还差99%。

我也有过这样的情况,之前曾立下过一目标:每周写一篇公众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很多事情,开始很容易,但长期坚持,却很难。

实际上,任何需要“坚持”的事,往往都坚持不了多久。而能让你每天都乐此不疲、废寝忘食在做的事情,你大脑里根本就不会跳出“坚持”两个字……比如,你大概不会说要坚持玩游戏、坚持睡觉吧!

显然,相对而言,需要我们坚持的事情,往往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是更有帮助的。那为什么很难坚持下去呢?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而学习、训练之类的活动,需要凭借我们的意志力去克服先天的惰性。

那是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呢?和大家分享三种方法:精进循环、微习惯、降低开始的难度。

一、精进循环

在《效率红利》中,作者提出了运用“精进循环”帮助我们坚持训练,实现能力提升。

所谓“精进循环”,就是为你持续提供训练的动力,并帮助你构建一个自驱的系统,能够不断循环下去,使得训练能够坚持下来。精进循环的示意图如下:

图片来源于《效率红利》

如果对系统理论有所了解的同学就会发现,这不就是运用了系统理论吗?是的,左边是增强回路、右边是调节回路,中间是滞后效应。

(一)建立增强回路,提供动力

作者认为,能让我们专心投入做某件事的原因无非就两类:愉悦的事情和恐惧的事情。愉悦的事情就是那些能够让你开心、能够沉浸到其中的事情,比如玩游戏;而恐惧的事情是指那些会给你带来压力的事情,比如高考、上级交代的任务,这些事情如果完不成就会带来不利后果,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能够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但恐惧带来的专注力往往是短期的,如果恐惧感长期存在,就会演变成焦虑。焦虑虽然能够让我们快速投入某件事,但往往很难专注,容易应付了事。而愉悦的事情则不会如此,因此,作者认为应用通过愉悦的事情建立增强回路,为我们提供i持续不断的动力。

愉悦的本质是需求得到满足,作者运用了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总结得出了能够让我们获得满足的两种方式:自我认可、他人认可。

1.自我认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获得自我认可,一是看到自己的成长获得的成就感,二是感受到正在从事的事情的意义。前者很好理解,比如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后者是说要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事情对他人、社会是有意义的,激发我们内在的自豪感。在《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中,作者也认为意义感是未来的“三感三力”之一,就是学会把自己做的事嫁接到一个很伟大的目标上。比如,你需要准备一个职场经验分享课件,如何让这个事情变得很有意义呢,你可以想象,这个事情能让很多小白少走很多弯路,是不是一下子就有了很强的意义感?

2.他人认可:这里面主要是获得别人的鼓励、点赞甚至是羡慕、崇拜,你的成就感就会爆棚。比如有些人在朋友圈晒跑步公里数、读书数量,从而获得大家的点赞,这其实就是获取他人认可的方式。

(二)建立调节回路,刻意练习

调节回路能够帮助我们修正学习方法,进而也会决定我们能否坚持训练。

调节回路主要包括三步:

1.确定正确的目标,如果是技能学习,则要选择学习区;

2.根据反馈,找到差距;

3.根据差距,调整训练方法。

想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学习区是介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舒适区太容易,坚持训练并没有意义;而恐慌区太难,可能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更谈不上坚持了。

看起来这好像跟坚持没有意义,但如果方法不对,我们始终没有获得成长,也就很难获得自我认可,容易失去坚持的动力,关键是坚持也没有了必要。

二、微习惯

微习惯是在《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中提出的一种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通常而言,我们想要让某个行为成为习惯而坚持下去,一种方法是给自己打鸡血,即动力策略;另一种方法是咬牙坚持,即意志力策略。

作者认为,仅依靠动力策略不靠谱:一方面,动力主要基于人们的感受,但感受是会发生变化。即今天能够给你带来动力的感受,过两天可能就失效了。另一方面,动力的边际效益递减。以写公众号为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100的阅读量就能给你带来极大动力,但随着发文量的增加,100的阅读量带来的动力少了很多,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的原理。

那要怎么做呢?既然动力策略不好用,那是不是就得用意志力策略呢?问题是,意志力更难啊,尤其是意志力比较薄弱的同学,如何能够坚持下去呢?

作者提出了用微习惯以解决消耗意志力的问题。

所谓微习惯,就是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新习惯,那么微习惯就是把你这个习惯大幅缩减的版本。比如,如果让你每天写1000字,你会觉得太难了,我没时间写,那如果让你每天写50个字呢,这个不难吧。像这样把一个习惯大幅缩减成小得不可思议的步骤,就叫做微习惯。

作者认为,微习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在习惯培养当中意志力不足的问题。因为这个要求太低了,低到你都不需要动用意志力来对抗自己的惰性就已经完成了。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每周定一个主题,每天写300字左右,这样每周就能完成一篇1500~2000字左右的文章。每天早上或者晚上花十分钟左右,写一点内容。虽然定的目标是300字左右,但实际上每次都会超出一点,大部分时间是500字~800字。

关于微习惯,作者提出了八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一个微习惯,制定每天的计划,比如每天走1000步,要把习惯缩小到不可思议为止,只有小到不可思议,才会让大脑认为它真的毫无威胁。

第二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想一想你要培养的这个微习惯给你带来什么好处,或者说你为什么要坚持这件事。比如我为什么要写文章,是为了将学习、思考的东西系统化、内化,

第三步,把微习惯纳入到日程当中。比如我每天8:30~9:00花半个小时看书,有一个明确的习惯开始的起点,会让你更容易坚持下去。

第四步,建立回报机制。微习惯达成以后用奖励来提升自己坚持的动力,这与精进循环里面的增强回路是同样道理。但由于每次训练带来的回报较少,自身很难形成回报。你可以设置一些其他的奖励,比如每次完成后你可以玩20分钟游戏,或者做一个你喜欢的娱乐活动。

第五步,记录和追踪完成的情况。你每天可以记录一下,今天的完成状况。

第六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一旦开始以后,如果有可能就尽可能超额完成。比如,你定的目标是每天1000步,那你尽量走2000步。

第七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不能因个人能力提升,就调高之前的目标。比如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的写作能力大幅提升,你觉得自己每天写100个字的目标太少,就调整到每天500字。切记,不要调整目标,就坚持按之前设定的目标执行。作者认为,坚持的频次比单次的数量更重要,关键在于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到坚持目标上,而不是对目标的任务量抱有较高的期待上。

第八步,就是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也就是说,习惯没有最终养成之前,不要急着停止微习惯训练计划。什么时候说明你养成习惯了呢?那就是你对于这件事习以为常,成为肌肉记忆就差不多了。

三、降低开始的难度

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想要开始做某件事比较难,一旦开始做了,其实就很容易了。

是的,万事开头难。这里的开头包括基础准备工作,尤其是需要将注意力从其它事情转到你要做的事情上比较难。

所以,除了将每天的目标细到不可思议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举措让开始某件事变得轻而易举。比如,如果你习惯看电子书,以前需要打开阅读设备或者电脑,那尝试改用手机,点开app即可,随时随地都能看。如果你习惯看纸质书,那就在你经常活动的区域都放上书,床头、沙发边……伸手即可拿到。

此外,我们可以,让所正在坚持的事情的过程变得有吸引力,或者有趣。比如,你最近入手了一台心仪已久的电子阅读器,可能会让你更愿意读书。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入能让你愉悦的元素,比如,如果你很喜欢听歌,那你可以在写作的时候放上你喜欢的音乐。这样一来,你要坚持的事情本身比较有趣,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以上三种方法,是我觉得比较有效的方法,我自己也在尝试去运用。你或许有其它更好的方法,但无论哪种,一定要去实践。

就像成甲说的那样,“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

以上,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

HR进化论

分享组织发展、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及职场经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