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但是无穷小的奇点如何爆炸出浩瀚宇宙?
宇宙大爆炸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宇宙起源理论。
该理论认为,宇宙源于 138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这之前,宇宙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状态 —— 奇点。
奇点,这个神秘的存在,拥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特性。它的体积无限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却蕴含着整个宇宙的物质与能量 。其密度无限大,想象一下,将整个宇宙的物质压缩到一个极小的空间内,那种密度之大超乎我们的日常认知。
同时,奇点的温度也无限高,是一种远超人类所能接触和理解的极端高温状态。
在奇点处,所有我们熟知的物理定律,如牛顿力学、相对论等,都如同脆弱的泡沫一般失效,失去了它们原本的解释和预测能力,这使得奇点成为了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巨大难题和神秘领域。
在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间,禁锢在奇点内的无限能量和物质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以一种极其猛烈的方式被释放出来 。
这是一场超越人类想象力极限的能量盛宴,其强度之高、规模之大,让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任何爆炸现象都相形见绌。
但是奇点本身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爆炸出浩瀚宇宙的?
要揭开奇点诞生的神秘面纱,我们需要深入到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
在量子力学的奇妙世界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 —— 量子涨落 ,它为我们理解奇点的诞生提供了关键线索。
量子涨落是指在空间的任意位置,能量会发生瞬间的、随机的变化 ,这种变化看似违背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能量守恒定律,但实际上,它是量子世界的一种固有特性。
在量子真空中,虽然看似空无一物,但实际上却充满了量子涨落,就像一片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海洋。
在这片 “海洋” 中,不断有虚粒子对随机地产生和湮灭 。虚粒子是一种在量子涨落中短暂存在的粒子,它们不能直接被观测到,但可以通过其对其他粒子的影响来推断其存在 。
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精确测量,这就意味着在极短的时间内,真空中会出现能量的微小涨落 。当这种能量涨落足够大时,就会产生一对虚粒子,例如一对正负电子 。
这对虚粒子在产生后,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相互湮灭,将能量归还给真空 ,仿佛它们从未出现过一样。这种虚粒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在量子真空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它们的存在揭示了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本质 。
在 1956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对微观世界对称性的传统认知。
在量子涨落产生虚粒子对的过程中,如果一切都是完美对称的,那么虚粒子对将会全部相互湮灭,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
然而,宇称不守恒理论指出,微观世界在总的对称状态下存在着破缺 ,这种破缺导致虚粒子对并不是完美对称的 。在某些情况下,会有一部分虚粒子对不会发生湮灭,而是留存了下来 。
随着这些未湮灭的虚粒子对不断积累,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密度和能量极高的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奇点 。
可以说,宇称不守恒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奇点诞生的大门,为宇宙大爆炸的发生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
它让我们认识到,宇宙的诞生并非是一个完全对称和有序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微妙的不对称和不确定性 ,这些微小的差异在宇宙演化的宏大进程中,却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