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报的战损和朱老总报的战果对不上号:还有四十万蒋军和十万支枪,究竟去了哪里?

历史 03-31 阅读:9 评论:0

1948年7月,老蒋新任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在“戡乱军事检讨会”上汇报两年来蒋军的损耗:“死伤、被俘、失踪总数为300多万人,损失步枪100万支,机枪7万挺,山野重炮1000多门。”

1948年9月,朱老总也在西柏坡的政治局会议上总结两年来的战绩:“人民解放军歼敌264万人,其中俘虏163万人。两年主要缴获,计有步枪近90万支,重轻机枪6.4万余挺,小炮8000余门,步兵炮5000余门,山野重炮1100余门。”

两相对照,我们就会发现何应钦的数字比朱老总的数字多一些:人员差了四十万,步枪差了十万支,机枪差了六千挺——两位都不会虚报数字,人员和枪支有这么大差距,大炮的数量倒是能对上号,这就不能不让人有些莫名其妙了。

四十万人,十多万支步枪,六千多挺机枪,这些人和枪至少能组建三个兵团——一般的蒋军兵团,也就是十二万到十四万人,有的还不到十万人,比如淮海战役期间,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有六个军十六个师外加一个独立旅和一个骑兵旅,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只有两个军四个师,刘汝明的第八兵团同样只有两个军,但却有六个师,比孙元良强一点。

作为徐州“剿总”的直辖部队,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兼一〇七军军长孙良诚统辖二六〇、二六一两个师,共一万人,可是他投诚的时候,交出的枪支弹药,同样跟他领军饷和装备的数字对不上号:六零炮二十七门,山炮四十门,汽车二十辆,骡马八十余匹,冲锋枪五十八支,轻机枪二百二十一挺,重机枪九十六挺,步枪三千六百九十四支,子弹三十万发,炮弹八百发。

这样算起来,孙良诚的兵,两个人也分不到一支枪,每支枪不到一百发子弹,这还包括轻重机枪和冲锋枪子弹——这些弹药,不管怎么算,都不够一个基数:志愿军入朝作战,弹药十分紧缺,但一个基数的步枪弹发,冲锋枪弹一百四十发、轻机枪弹八百发,重机枪弹一千六百发。

实事求是地说,志愿军的一个弹药基数,还比不上二战时的日军,而孙良诚的部队,却连一个基数的弹药都没有,还有一多半人赤手空拳,他这个副兵团级(绥靖区跟兵团平级,比如李延年第六兵团原为第九绥靖区,刘汝明第八兵团原为第四绥靖区)的军长,算是穷掉底儿了。

孙良诚的人枪对不上号,回过头来再看何应钦的报账,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至少有百分之十的“水分”——何应钦没必要注水,那水是谁注的呢?读者诸君肯定会想到当年蒋军最惯用的伎俩:吃空饷!

蒋军将领吃空饷不奇怪,不吃空饷才奇怪,吃多吃少,那全看他们的级别有多高,原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对此十分清楚,战犯管理说的一个“军长同学(战犯在管理所互称同学)”告诉他:“我当连长起就吃缺,我带的一连兵,从来没有满员,这一方面是因常有开小差和病故的;另一方面是我有意不让满额,存心吃缺。由当连长吃几个到当营长是十几二十个,当团长、师长便越吃越多。当了军长,更可以大吃特吃了。”

这个军长当连长的时候,发饷时如果上面派人来点名,他就向别的连长那里去借几个口齿伶俐的兵来代替,连长与连长之间都是“互通有无”。

将军级战犯中不吃空饷,可能也就只有黄维和王耀武等寥寥数人而已:黄维是“书呆子”,不精于此道,王耀武做生意赚钱,无需在员额上造假。

老蒋的将军们习惯吃空饷与多报战损领抚恤金,但是四十万员额可以虚报,那十多万支枪,可是老蒋的军需部门有发放记录的,这一点造不了假,于是新的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枪支对不上号,火炮却没有太大差额?

我们依常理分析,也能猜出个大致情况:大炮数量有限,山贼土匪和豪强地主不会买也买不起,战败逃走的时候带不走也顾不上毁掉,所以都被解放军缴获了,而那十万支步枪和六千挺机枪,除了被溃兵带走,还有相当一部分,早就被军官们卖了。

大家看《地下交通站》,那里面大阪师团的松下少尉连九二式步兵炮和炮弹都敢卖,老蒋的将军们,自然也没啥不敢卖的。

那四十多万人和十多万支枪“消失”,可能有一部人当了土匪,有一部分枪支变成了金条银圆,何应钦把责任一股脑都推到了陈诚头上,所以下面的蒋军将领在在白崇禧授意下起哄,要“杀陈诚以谢天下”。

何应钦和陈诚不和,那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白崇禧和陈诚水火不容,老蒋也十分清楚,所以听了心腹的汇报之后,并没有追究那么多人枪为何会凭空消失,反而大骂白崇禧不厚道,并表示:“责任在我,与辞修无关。”

老蒋骂白崇禧是否出于积怨且不去管他,那句责任在蒋不在陈,倒是歪打正着:蒋军战斗力低下的根源,确实在老蒋而不在陈诚,因为他手下的将校们吃空饷由来已久,别说陈诚,就是小蒋,也拿那些权贵们没办法——蒋家王朝已经烂到根儿了,消失几十万人十几万枪,那都是“些些小事”,不管白崇禧和何应钦如果鼓动,老蒋都不会把板子打在陈诚身上。

老蒋知道处理陈诚也没用,所以只好装聋作哑顾左右而言他,而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却不能不问这样的问题:四十多万蒋军和十万支步枪、六千挺机枪“失踪”,这些人枪去了哪里?责任该不该陈诚来负?

结合史料分析,我们能找出那四十万人“消失”的三个原因:其一,某些员额根本就不存在,那只是军官们为吃空饷而编出来的名字;其二,那些人带着枪上山下水,当了山贼水匪;其三,很多蒋军士兵原本就是抓来的壮丁,见势不妙早就开了小差,所以既没有出现在伤亡名单上,也没有被俘或起义投诚。

四十万人的去向可以猜测,那十多万支枪去了哪里,笔者还真猜不出来:多大的地主,能“吃”下这么多武器?这十多万支枪并没有被解放军缴获,是这些枪支原本就不存在,还是通过其他渠道“溜走”了?

何应钦报的战损和朱老总报的战果对不上号,还有四十万蒋军和十万支枪,究竟去了哪里?

这个问题,读者诸君心中肯定会有比较准确的答案,这答案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此荒唐的高官,如此腐败的军队,老蒋一败再败,岂不是历史的必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