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庙会旱厕安全隐患致女大学生溺亡,5万元赔偿引争议
四月初的甘肃庆阳庙会上,本该是热闹的春日集会,却因一场意外蒙上阴影。大四学生小贺趁着假期在游乐摊位兼职,挣点生活费补贴家用。4月2日下午,她因手机滑落旱厕,在打捞时踩塌腐朽的井盖,坠入2米多深的化粪池。等人们发现时,这个爱笑的姑娘早已没了呼吸,诊断书上“沼气中毒”和“溺水”的字眼,刺得家属心口生疼。
更让家属崩溃的是,仅仅隔了一天,事发厕所就被连夜拆除,连化粪池的痕迹都被黄土掩埋。庙会负责人和游乐场老板在派出所“调解”时,递过来一张5万元的协议,却被小贺父亲当场撕碎:“我闺女大学马上毕业,她的人生才刚要开始啊!”
那天下午,小贺和同伴说了声“去趟厕所”便离开了摊位。庙会临时搭建的旱厕条件简陋,水泥板搭的蹲坑下,黑黢黢的粪池泛着酸臭。手机从裤兜滑落的瞬间,她下意识伸手去捞,却眼睁睁看着手机消失在粪水中。
二十出头的姑娘心疼手机——里面存着毕业论文资料,还有兼职攒下的每一笔收入记录。她小跑着回摊位借了把铁锹,却不知自己正走向死亡陷阱。粪池旁那个被烂木板草草遮盖的检修口,经年累月被沼气腐蚀,轻轻一碰就碎成木渣。
“扑通”一声闷响后,小贺整个人栽进齐脖深的粪水里。挣扎中,刺鼻的沼气灌进鼻腔,呼救声被四周嘈杂的庙会音乐吞没。直到三小时后,收摊的商贩经过厕所,才看见粪池边缘挂着一截粉色外套袖子。
48小时后,从外地赶来的贺父站在女儿出事的空地前浑身发抖。原先的旱厕变成满地碎砖,连粪池位置都铺上了新土。庙会负责人搓着手解释:“天气热了,怕有味道影响环境......”
在派出所调解室,三方对峙格外讽刺:庙会主办方咬定厕所是“村民自建”,游乐场老板嚷嚷“我们只租了场地”,村委会干部则低头盯着茶杯一言不发。民警反复劝说着“5万块不算少,打官司拖个三五年也未必赢”,贺父突然拍桌而起:“拆厕所的手脚比救人还快,你们夜里睡得着吗?”
这场悲剧撕开了乡村活动的安全遮羞布。所谓的“临时厕所”,既无防滑措施,也未设置警示标识,检修口竟用泡烂的竹胶板糊弄了事。更讽刺的是,庙会筹备群里早有人提过“厕所太吓人”,组织者却以“就凑合三天”搪塞过去。
类似的安全糊弄账绝非个例。去年山西某集市充气城堡漏电致儿童伤亡,前年河南庙会舞台坍塌砸伤观众,每次事后都上演着“推诿-赔偿-遗忘”的固定剧本。那些用“临时”“凑合”当借口的组织者似乎永远不懂:侥幸心理浇不灭死神的火苗。
如今小贺的宿舍床铺还保持着那天的模样,书桌上摆着庙会兼职排班表。她的同学在社交平台发问:“如果掉手机的是某位领导的孩子,厕所还会‘临时’吗?”
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警示,不该被5万元草草结案。当我们走过乡村庙会的糖画摊子,闻着烤肠香气时,是否该多问一句:脚下的木板是否牢固?头顶的灯架是否稳当?毕竟,谁家的儿女都不该成为“临时安全”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