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生站着撒尿,女生蹲着”,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典范
01
上个周末,我和几位朋友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公园放风。
正当我们围坐在草地上闲聊时,朋友的三岁儿子突然跑来问了我一个“天大”的问题:“阿姨,为什么男生站着尿尿,女生要蹲着呀?”那一瞬间,我真的愣住了。

这不是个轻松的问题,尤其当着其他大人和孩子的面。但孩子眼神里的认真和好奇,让我一下子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场景.
我们那代人提这种问题,总会被大人白眼、呵斥,甚至被一句“你小孩子懂什么”打发掉。直到中学学生物课,我才模模糊糊明白了男女身体的不同。
但今天,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不再是那个对孩子性别好奇“避而不谈”的年代。
尤其是像三四岁这样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如果我们选择回避、不正面回应,只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困惑,甚至在将来形成扭曲的认知。
于是,我决定好好地写下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面对孩子类似的提问,我们该如何科学、自然地回应。
02
“为什么男生站着撒尿,女生蹲着”,这位妈妈的做法,堪称典范
面对好奇,不回避,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三四岁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第一个“十万个为什么”阶段,他们喜欢对生活中看到的一切发问,这种对世界的探索,恰恰是智力和认知发展的标志。

有些家长一听孩子问“男女为什么尿尿方式不同”“小弟弟小妹妹长得不一样”之类的问题,第一反应是尴尬,继而回避,要不就是严厉制止:“别问了,小孩子家家的不许乱说话!”
但这样一来,孩子反而会以为这是个“羞耻”“不能提”的话题,甚至会偷偷自己去查、去看,最终可能接触到不适龄的信息。
我们应当以平和、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问题,就像回答“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一样自然。
当我们平静地给予解释,孩子就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正常的认知,而非禁忌。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画册和绘本是好帮手
当孩子问到“为什么男生站着尿尿,女生蹲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先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然后简单地告诉他:“因为男生和女生的身体结构不一样哦。”
这个时候,如果有条件,家长可以拿出专门为孩子设计的性别认知绘本或生理结构图册,用图像直观地展示男女身体的不同。
比如:“你看,这是男生的身体,有一个尿尿的管子是往前的,所以站着就可以尿;这是女生的身体,是朝下的,所以要蹲下来。”
这个阶段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方式以视觉为主,越直观越容易理解。
别担心他们太小看不懂,事实上,孩子并没有“羞耻感”,大人越坦然,他们越容易从中吸收正确的知识。

如果家长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可以借助市面上一些儿童性别教育类绘本,比如《你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小鸡鸡的故事》等,这些绘本不仅语言简单,还结合了可爱的插图,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借此机会引入性安全教育,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
孩子开始对性别差异产生兴趣,其实是一个非常适合开展基础性安全教育的契机。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告诉孩子: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隐私部位,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的;除了爸爸妈妈在帮助洗澡或看病时,其他人都不能碰这些部位;
如果有人让你不舒服或做你不喜欢的事,要马上告诉爸爸妈妈;你也不能去碰别人的隐私部位哦,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听不懂,其实,只要我们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比如说“穿泳裤的地方就是隐私部位”,孩子很快就能理解。
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适合幼龄儿童的性安全绘本,比如《不可以随便摸我》《我有好身体》等,都用孩子熟悉的方式讲述了身体自主权和边界意识。
大人越自然,孩子越健康
很多成年人在面对孩子的生理问题时之所以尴尬,其实源自自身成长过程中对这些知识的压抑和忽视。
就像我小时候,因为父母对这类话题讳莫如深,甚至觉得“知道太多会学坏”,所以我一直带着对身体的恐惧和困惑长大。遇到问题不敢问、不敢讲,也不懂得保护自己。
而当我们作为父母,也将这些羞耻感传递给下一代时,我们等于在孩子心里埋下了不健康的认知。
所以,请放下羞耻,用坦然平和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提问。
告诉他们这是关于身体的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不可怕,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
只有我们大人足够自然,孩子才能学会科学而健康地看待这些问题。
果妈寄语
教育,并不只是让孩子背会多少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当他们提出问题时,我们是否能够不敷衍、不打压,而是真诚地陪伴他们探索答案?
下一次,孩子再问:“妈妈,男生为什么站着尿尿?”也许你可以微笑着回答:“因为他们的身体结构跟女生不一样呀,妈妈可以给你讲讲。”然后拿出绘本,一起坐在阳光下,一页页地翻阅,让孩子带着理解和尊重走入这个世界。
我们希望孩子未来在遇到与性别相关的困惑时,能有信任的人可以倾诉,而不是偷偷上网搜索、从不靠谱的渠道获取信息。
教育从来不怕早,只怕缺席。面对孩子的好奇,请你勇敢地走近一点,用爱与智慧,陪他走过人生第一阶段的“十万个为什么”。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