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永远不要把脚放进别人的鞋里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写道:“你永远不可能真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
诚然,我们总以为,和他人共情,就能促进关系,也体现自己的善良。
待人善良,又不留下痕迹,固然会给人好的感受,但是过于善良的你,自己却会特别难受。
学者周国平曾说:“出言有尺,嬉闹有度,做事有余,懂分寸,知进退,大家才能过得舒心。”
任何一种关系,都是阶段性的,哪怕是父母和儿女。
当你到了晚年,那么很多的关系,都告一段落了,余生最要紧的,就是做自己。
01
你看到的别人,其实是“别人的片段”。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其实眼睛看到的,也可能是虚假的。
看过《瓦尔登湖》的人,都以为作者梭罗,通过一个人独处,在湖边种地,开荒,修建小木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梭罗在书里,宣传的重要思想就是:“独处,低配生活。”
书中写道:“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合上书,我们看梭罗当年隐居的真实情况。他修建的小屋,和自己的家相距两英里不到,并不是偏远的地方。
他每天都会回家,定期去大作家爱默生家吃饭。周末,母亲也会做很多好吃的,等着梭罗回来。
历史学家理查德扎克斯如此评价梭罗的隐居生活:“那位自然之子在周末回到家,把家里的曲奇罐子一扫而空。”
一个活得不孤独,总是念念不忘城市的人,却让你要忍受孤独,然后享受孤独。这是不是有一点滑稽?
当然,你也会看到很多的网络文章,告诉你:“千万别跳广场舞,打麻将,钓鱼,串门,要学会独处。”
也有人鼓励你,多看书,多一个人看风景,很惬意。
但凡种种,都是别人的生活,准确来说,是别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告诉你要独处的人,也许一天就独处一小时,剩下的二十三小时,都在熙熙攘攘地人流里,在一大家子里。
晚年的养老模式,从来都不是固定的。让喜欢跳舞的人跳舞,让爱好麻将的人去麻将馆,让喜欢读书的人读书,让热爱钓鱼的人钓鱼......注重自己的选择,不要求自己活成别人,那就真正惬意了。
02
你过分善待别人,并不会得到感恩。
你把脚伸到别人的鞋子里,体验了别人的生活方式,还会感受到别人的痛苦,焦虑。接下来,你就想给予精准地帮助。
我的母亲,六十多岁的时候,很喜欢跳广场舞。通过这样的平台,结识了很多的老年人。
住在隔壁小区的刘阿姨,有一块心病,那就是唯一的女儿还没有出嫁。
女儿已经三十六了,怎么不让人着急啊?
母亲到刘阿姨家,了解了一些情况,然后热心肠地帮助介绍对象。
母亲领着一个帅气的男人到刘阿姨家的时候,刘阿姨的女儿怒不可揭:“什么意思,把我当垃圾桶,什么男人都往这里丢......”
还有一次,母亲跳舞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独自骑车的孩子。当时也很晚了,母亲怕孩子不安全,就引导孩子回家。
还没有走几步,孩子的母亲就赶过来,说母亲是一个人贩子。真的百口莫辩。
人老了,会比年轻的时候,更加慈悲,但也会因此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其一,别人那些心酸的过往,你去关心了,就是揭露人的伤口。
其二,别人的幸福,你感受到了,别人以为你在占便宜。
其三,别人对生活的选择,你去干扰了,别人认为你在嫉妒,在使坏。
回头想,你穿上了别人的鞋子,别人穿什么。
03
你不去打扰别人,也是一种善意。
若你偶尔有那么几次,穿错了别人的鞋,那么你第一感受是“不合适”。
一模一样尺码的鞋,经过不同的脚穿一阵子,会变形的。脚的厚度,长度,宽度,力度,都有区别。
穿错了,第一时间换回去,才不会那么难受。最好,各自穿鞋,一次都不要穿别人的鞋。
人老了,把社交停留在表面,不和别人深度共情。
到了晚年,你应该不会干事创业了,那么你就不要求谁帮忙了。
别人的一切,你都不要太关心了。就算你知道了一点点,也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简简单单的交往,随时都能够全身而退,不纠缠。
人老了,舍去应该舍去的人,不要太大的社交圈。
过去认识的同事,同学,朋友,后来走散了,就不要去找回来。他们多年的情况,不了解,那就不了解。
维系很大的社交圈,会让你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要花钱。不如舍去,把真情留给小家庭,三五知己。
人老了,不在乎别人对你的干扰,守住自己的节奏。
当然,也要防止别人把脚深入到我们的鞋子里。别人的善意,太多了,你也要拒绝。
你用自己的节奏生活,什么都是自己的把握,这日子最舒服。
04
你可以爱梭罗,看他写的《瓦尔登湖》,但是你不必要去过他的生活。
《荀子》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生也是多姿多彩的,何必大家都活成一种模样,都感受到幸福美满?
包容人与人的不同,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不承接他人的痛苦,不求别人分享幸福,这就是自由。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但还要记得把位置换回到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