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无差别攻击,遭盟友痛批,关键时刻,一架欧洲专机飞往中国
特朗普政府又挥动“关税大棒”,这次将矛头对准了全球汽车产业。对此,国际社会都作何反应?,关键时刻,一架欧洲专机飞往北京,这次要谈些什么?释放了哪些信号?
特朗普此次加征汽车关税,表面上是为提振美国制造业,实则延续了他一贯的“美国优先”逻辑。自上任以来,特朗普多次强调“制造业回流美国”,但现实是,美国汽车产业早已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以德国车企为例,宝马、奔驰等品牌虽在美国设厂,但其零部件高度依赖全球采购,加征关税不仅推高美国本土生产成本,还可能引发车企外迁潮,最终导致美国就业岗位流失。

但特朗普此举或许另有所图。比如通过制造贸易摩擦,试图向盟友施压,迫使各国在贸易谈判中让步。例如,美国近期要求欧盟增加北约军费、调整对华政策,而关税威胁正是其谈判筹码之一。然而,这种敌我不分的无差别攻击已让盟友彻底寒心。加拿大总理卡尼直言,关税是对加拿大工人的“直接攻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则警告称,此举“损害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此外,特朗普这做法,还引起了美国国内的强烈不满。美国商会警告此举会损害美国汽车业,就连特朗普的心腹马斯克,都罕见的和他唱起了反调。

面对特朗普的步步紧逼,加拿大和欧盟不仅口头抗议,而且还计划强硬反击。比如卡尼宣称加拿大正在研究报复性关税措施,矛头直指美国关键出口商品;冯德莱恩则宣称欧盟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将寻求解决方案。而她说的解决方案,也许是采取对等反制措施,也许是与中国等汽车产业大国合作,从而摆脱对美依赖。
更耐人寻味的是,欧盟近期在安全事务上也开始绕开美国,比如北约30多国军方首脑近日在巴黎召开闭门会议,讨论乌克兰问题,却未邀请美国代表,而且法国等欧洲国家还打算组建“欧洲军”,独自抗衡俄罗斯。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举措正在加速美国与传统盟友关系的破裂。德国前总理朔尔茨曾坦言:“美国已不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而今美国关税大棒砸到欧洲身上,加上欧洲近期经济疲软,将迫使欧洲不得不寻找新出路。
在此背景下,法国外长巴罗此次的访华行程显得意味深长。表面看,法国是为缓解贸易摩擦而来,因为之前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中方反手对法国干邑白兰地实施反倾销措施,导致法国该商品对华出口暴跌60%,行业濒临崩溃,但深层原因或许远不止于此。

首先,法国正面临“两面夹击”。美国曾威胁对欧盟酒类征收200%关税,而欧盟在中国市场的萎缩又让法国酒类产业雪上加霜。马克龙政府急需通过外交手段打破僵局,既要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也要在欧盟内部争夺话语权。
其次,法国看中了中国市场。当前全球经济动荡,中国市场对法国车企、奢侈品和农产品至关重要。巴罗此行不仅希望中方暂缓反制措施,更意在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升温,为后续合作铺路。

然而,法国的诚意仍需检验。若想化解矛盾,必须推动欧盟取消对华电动汽车的不公平关税,释放自己的诚意,要不然凭什么让中方相信法国不会“吃完饭又砸锅”。
总之,不管是法国还是欧盟,若继续在安全上依附美国、经济上对抗中国,终将陷入战略被动。而中国提出的“合作共赢”理念,才是破解困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