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拳术家一直活到北宋,家里70口人只剩他一个,为何遭世人唾弃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有许多人物如流星般闪过,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留下了或辉煌或黯淡的印记。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角侯益,就是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却又毁誉参半的人物。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公元878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位的是唐僖宗,然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已如垂暮之年的老者,气数将尽。彼时,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个名叫黄巢的普通百姓。黄巢心怀大志,对唐朝末年的黑暗统治和腐朽社会现象深感不满。
那时候,山东地区百姓生活困苦,苛捐杂税繁重,再加上天灾人祸频繁,很多人在生死边缘挣扎。黄巢看在眼里,心中燃起了一股反抗的火焰。在这种背景下,公元878年,黄巢毅然决然地揭竿而起,一场唐末农民大起义就此拉开帷幕。
黄巢起义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开来,起义军人数众多,气势磅礴。他们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响应,反抗唐朝的腐朽统治。唐朝皇帝为了镇压这场起义,可谓是殚精竭虑,几乎耗尽了全国的国力。双方经过多年的激烈交锋,战斗异常惨烈。无数次残酷的战役,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
终于,在公元884年,这场持续多年的农民起义迎来了终局。在山东泰山脚下,黄巢军队与唐朝大军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决战。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交错。黄巢军队虽英勇抵抗,但无奈局势已无法挽回,最终黄巢兵败身死。这场战乱,让大唐朝侥幸躲过一劫,但也元气大伤,从此走向了衰落的深渊。
就在黄巢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885年,在山西平遥一个普通农户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的父亲为他取名侯益。侯益自幼活泼好动,与村子里其他孩子不一样。当别的孩子都在田间地头帮着父母干农活的时候,侯益却对练拳习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拿着一根木棍,在院子里比划,还喜欢和村子里练武的豪杰们交流。
然而,侯益的父母却为此感到十分担忧。在他们眼中,像先辈们一样安心务农,才是正道。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侯益,希望他能把心思放在农事上,将来好好耕种自家的土地,养家糊口。可是,侯益对这些完全不上心,依旧我行我素,继续痴迷于练武。
时光荏苒,随着年龄的增长,侯益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艺。《宋史》中记载他“拳勇矫捷”,他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拳术和过人的武力,在当地逐渐声名远扬。他凭借着出色的拳术,赤手空拳也能轻松打倒一二十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拳术高手。
黄巢起义虽然被平息了,但唐朝的统治却并未恢复往日的稳定。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唐朝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这个时期,各路军阀诸侯纷纷崛起,他们占据一方土地,称霸一方,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混战。
在山西这片土地上,沙陀军阀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势力逐渐壮大,他们的地盘涵盖了山西的大部分地区。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他们不停地在各地招兵买马。而此时的侯益,正渴望着能够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听闻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名声后,他毅然决定挺身从军,从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
侯益生到军中后,从一个小小的士兵做起。他凭借着自己过硬的武艺和勇敢的精神,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在攻打幽州军阀刘守光的战役中,侯益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战场上,敌军守城十分顽强,城头防守严密。为了突破敌军防线,侯益不顾危险,舍生忘死地攀爬云梯。当他终于登上城头时,敌军发现了他的身影,一时间,炮石如雨般向他攻来。侯益在城头奋勇抵抗,不幸被炮石击中,身负重伤,但他依旧毫不退缩,拼死奋战,最终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大功。主将李存勖看到侯益如此英勇,亲自下阵为侯益包扎伤口,并对他赞赏有加。这一战,侯益声名大噪,成为了军中人人皆知的勇士。
在与后梁军阀朱温的会战中,双方的战斗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朱温派出两员骁将——李立、李健前来挑战。这两位将军武艺高强,无人能敌,在当时的战场上堪称威震四方。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侯益并没有退缩。他大怒之下,挺身来到阵前,以一敌二。在激烈的战斗中,侯益凭借着高超的武艺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与敌军两位猛将展开了殊死搏斗。他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拳术,巧妙地躲避着对方的攻击,同时抓住敌人的破绽,给予致命的回击。最终,侯益以精湛的武艺战胜了对手,当场把敌军两员猛将生擒活捉,带回军营。李存勖看到这一幕,大喜过望,授予侯益本直副都指挥使之职。
唐朝在经历了多年的混战和内乱后,终于在公元907年覆灭了。从此,历史进入了一个更加混乱的时期——五代十国。中原大地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大江南北烽烟遍地,大大小小十余个国家和割据势力相互对峙,彼此之间连年混战。这场战乱持续了五十多年时间,仿佛是一场无尽的噩梦,无数的人民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在这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军人和武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高危”的职业。他们在战场上拼杀,稍有不慎就可能命丧黄泉。然而,侯益却非常幸运地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活了下来。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就像在暴风雨中顽强存活下来的海燕,见证了无数战友的离去和王朝的更迭。
虽然侯益自己幸运地生存了下来,但他却经历了人生中最为悲惨的时刻。他的全家70口人,在这场战乱中,除了他之外,无一幸免都丧生了。“益亲属七十口悉为所害”,曾经温暖的家庭如今只剩下他孤身一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宋太祖赵匡胤听闻了侯益的传奇事迹后,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亲自召见侯益,想要了解这位经历丰富的人物。宋太祖对侯益的传奇经历十分赞赏,不仅“遣赐器币”,还封他为楚国公,改太子太师,后来又改封齐国公,让他享受高官厚禄。公元965年,侯益在享年八十岁时病逝。
然而,侯益虽然受到了宋太祖的厚待,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极低,他在千年之后仍遭到世人的唾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五代十国这个乱世中,侯益为了保命,竟然先后十几次背叛故主、投靠新主。要知道,吕布虽然被称为三姓家奴,但侯益可比吕布更加过分,他就像一个没有忠诚之心的跳槽狂魔,在各个势力之间徘徊,为了自己的利益,丝毫不顾及忠义之道。虽然他凭借着这种处世方式苟全了性命,但他违背了忠君的道德准则,这种大德有亏的行为,让后人对他嗤之以鼻。
《宋史》对侯益的评价也颇为刻薄,它认为侯益全家死绝,是老天对他的背叛行为的一种惩戒,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这种行为的唾弃和不齿。
侯益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历史长剧。他在乱世中凭借自己的武艺和勇气,获得了荣耀和地位,但他的忠诚和人品的缺失,也让他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忠诚与正义都是最为宝贵的品质,它们胜过一切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