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还完6000亿外债,71岁王健林又迎大麻烦!他也要走潘石屹老路?
2024年3月24日,一则股权冻结的消息将王健林和万达集团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突遭162.05亿元股权冻结,距离这家新公司成立仅两个月。
正当外界以为这位71岁的企业家终于从6000亿债务泥潭中脱身时,新的危机已悄然降临。

王健林的故事曾是中国商业史上最励志的篇章之一,出身军人家庭的他,在1988年接手负债149万元的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凭借棚户区改造项目赚到第一桶金。
此后他以惊人魄力打造出横跨地产、商业、文化、影视的万达帝国。
2017年,万达在全国拥有200多座万达广场、80家五星级酒店和超1000家影城,王健林更是三度登顶中国首富。

然而高杠杆扩张也并非没有隐患,2017年,就是王健林房产暴雷的时间。
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和海外投资监管加强,万达遭遇银行抽贷,资金链几近断裂,负债高达6000亿元。
王健林不得不开启"卖卖卖"模式:2017年以637.5亿元打包出售77家酒店和13个文旅项目。

2018-2020年清仓海外资产,西班牙大厦亏2亿抛售,芝加哥项目折价30%出售。
2021-2023年期间又出售37座万达广场、万达电影股权,甚至将核心资产九江万达广场摆上货架。
这场壮士断腕的自救持续了整整8年,至2023年底,万达负债率从70%降至50%以下,王健林父子以1408.4亿元身家重返富豪榜前十。

但胜利的喜悦尚未消散,新的危机已接踵而至。
此次被冻结股权的大连万达商管,正是王健林转型轻资产战略的核心平台。
根据其商业模式,万达输出品牌管理,合作方承担全部投资,万达收取30%净收益。

截至2023年,万达商管运营的425个商业项目中,轻资产占比已达68%,年租金收入突破500亿元。
但看似健康的轻资产模式暗藏风险,此次纠纷源于某地方银行对万达商管资产估值的质疑。
因为万达将部分重资产项目包装成轻资产计入表外,但银行认为这些资产仍存在隐性债务关联。

这种财务操作,在房地产下行周期中,不得不被金融机构重新审视。
更棘手的是,万达商管正在冲刺港股IPO,若不能如期上市,根据对赌协议需向投资者支付超300亿元回购款。
此时162亿股权冻结直接导致其估值从2800亿港元缩水至不足1800亿港元,IPO进程再添变数。

外界将王健林与潘石屹相提并论,因其同样大规模出售资产。但细究其商业逻辑,二者存在本质差异。
潘石屹自2014年起套现超500亿元,SOHO中国持有的9个核心物业已出售7个,资金流向家族信托和海外投资。
而万达出售的文旅、酒店等资产多为非核心业务,保留的368座万达广场中,90%位于消费潜力更大的三四线城市,契合国家扩大内需战略。

当恒大2.4万亿债务暴雷、许家印转移资产之际,王健林坚持"不躺平、不跑路",其6000亿债务清偿率达100%,且未发生任何理财产品违约。
王思聪曾回应外界质疑:"能卖的都卖了,就是没卖国。"
这句话背后是万达资产处置的原则——出售的77家酒店、13个文旅项目均在国内交易,海外资产清仓后资金全部回流。

反观潘石屹向黑石出售股权的资金流向开曼群岛,SOHO中国近十年累计分红209亿元中,潘氏家族通过BVI公司套现超150亿元。
即便在2023年最艰难时刻,万达仍保留北京CBD、上海五角场等36个核心万达广场控股权,这些项目年租金收入超200亿元,成为维持商业运营网络的根基。
而潘石屹早在2014年就开始抛售上海SOHO海伦广场、静安广场等黄金地段资产。

这是商业策略,还是企业家对家国的坚守?或许,大家心里都早有答案。
王健林妻子林宁变卖毕生收藏的张大千、齐白石真迹,所得12亿元全部注入万达;王思聪旗下普思资本质押股权融资救急,但始终未触碰海外资产转移。
相比之下,许家印通过"技术性离婚"转移23亿美元、贾跃亭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的操作,让万达"断腕不断脊梁"的坚持显得尤为悲壮。

这种近乎笨拙的信用守护,在暴雷频发的房地产行业中成为稀缺品。
房企通过基金、REITs将资产移出表外的做法普遍存在,但当前金融机构对"明股实债"的穿透式监管,要求企业必须提高财务透明度。
尽管危机重重,万达仍握有三张底牌:2023年万达广场销售额突破8000亿元,单店日均客流保持在4万人次;

国内消费REITs试点扩容,万达持有物业估值约5000亿元,证券化可释放巨大流动性;
腾讯、蚂蚁集团等科技巨头曾参与万达商管Pre-IPO轮融资,关键时刻或可引入战投。
王健林最新内部讲话强调:"万达要学华为,把寒意传递给每个人。"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或许正是中国民营企业穿越周期最需要的品质。

从"先挣一个亿的小目标"到"卖完所有能卖的",王健林的人生轨迹何尝不是中国商业社会的轨迹?
与那些套现离场的商人不同,他选择用最笨拙的方式守护信用——卖光家当还债,抵押股权融资,甚至变卖妻子珍藏的字画。

当71岁的王健林眉头紧锁地应对新危机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困境,更是一个时代的隐喻:中国民营企业正在从狂飙突进的"杠杆时代",步入精耕细作的"韧性时代"。
这场162亿股权冻结风波,或许将成为检验商业文明成熟度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