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让一滴水流入巴铁,中方已行动,不到24小时,莫迪致电普京

历史 05-11 阅读:0 评论:0

印度人打仗虽然不行,但是干损事儿倒是非常在行,5月4日,印度悍然切断了上游的水源,试图利用这种泯灭人性的无耻行为制造一场人为的人道主义危机报复巴方。

作为中方多年的兄弟国家,我国也是很快就做出了反应,关键时刻,莫迪居然一通电话打到了克里姆林宫。莫迪此时联系普京意欲何为?面对着当前的局势我国又做出了什么反应?

印度“水武器”

印度这手“断水”,对巴基斯坦来说,几乎就是扼住了喉咙。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哈尼夫·阿巴西嗓子都快喊哑了,痛斥印度这是在搞“种族灭绝”,违背了最基本的人道精神。

细算一下,莫迪拿的这条杰纳布河,其实早在1960年就写进条约。他们自己签的《印度河水条约》就有明文,发电可以,但不能活生生断流让下游变成死河。有国际法撑腰,跨境河流怎么能说断就断?印度用“反恐”遮脸,其实更像是拿水资源给对手下马威,这算盘打得真不高明。

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打水的主意了。其实,新德里手里的牌,远不止“断水”这么简单,毕竟大坝库容始终是有限的,不可能永远断流。因此最大的可能是,印度玩的是“断流之后再泄洪”的阴险招数。

先让巴基斯坦农业缺水,然后冷不丁开闸放水,淹没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一举就能让当地的农业瞬间崩溃,制造一场人道灾难。这种“水文战”,成本低,破坏大,逼着巴基斯坦在谈判桌上低头。

水比油贵

当印度媒体高调宣布“不会让一滴水流向巴基斯坦"时,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的农民正跪在龟裂的田埂上痛哭,这场所谓"水制裁"的首批受害者,恰恰是印度自己的农业人口。

莫迪政府显然低估了跨境水资源博弈的复杂性,其单方面撕毁《印度河水条约》的行为不仅暴露了战略短视,更将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推向新的合作维度,为中国在关键时刻出手破局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当年印巴签署的《印度河水条约》把印度河的六大支流分了家,所谓“东三河”归印度,“西三河”归巴基斯坦。听着挺公平?可老天爷不这么看,几乎所有河流的上游都在印度手里。这种“水权地理霸权”,在太平年景还能勉强维持,可现在不一样了。

最近几年季风越来越不给力,印度自己国内也旱得不行,二十多个大城市等着水喝,上亿人面临缺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莫迪政府索性心一横,把邻居的活路当成了政治筹码。

印度这套“水攻”的算盘,其实还和战场上的失利有点关系。就在断水危机之前,5月7号,印度军队打着“反恐”的旗号,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基斯坦目标搞了次突袭,估计是想复制以前那种“闪电战”的辉煌。

可这次,新德里失算了。巴基斯坦的防卫能力,让印度人吃了瘪,不仅导弹被拦了下来,空战也占不到便宜。据说,连法国货“阵风”战斗机都被揍下来了,地面上还有印军据点直接竖了白旗。

东方巨龙的回击

2019年到2023年,印度往中国卖的氯氰菊酯数量猛增超过75%,市场份额从接近一半飙升到七成多。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降价,价格大幅跳水超过四成,这让中国本土企业备受挤压。

考虑到印度之前对中国钢铁加税的事情,以及在全球抱怨美国贸易壁垒的背景下,莫迪政府的行为一方面想抓住所谓的“千年机遇”,另一方面又配合美国在制造业上给中国制造麻烦,投机心态显而易见。因此,中国这次反倾销既是给印度一个教训,也是向全世界表明,想搞贸易小动作不会轻易得逞。

面对印度一步步的施压,中国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变得越来越清晰。

早在4月份印度第一次断水,切断杰纳布河水源那会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就在48小时内提出了“三不原则”:不介入历史争议,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把双边关系跟第三方搅和在一起。这既表明了中国想当个区域调解人,也暗戳戳地批评了印度的单边行为。后来危机升级,中国外交部门反应也很快,强调“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

5月5号,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见了巴方总统,重申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还透露中国正帮巴基斯坦搞替代的水利项目,减少对印度河的依赖。其实,中国早就帮巴基斯坦建了不少水电站和灌溉工程。

更厉害的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还特意点出,印度河的重要源头雅鲁藏布江可是在我国西藏,强调中方会“保障跨境河流公平利用”。这话的分量,印度自己掂量掂量吧,无疑是对印度单边行动的间接敲打。

雅鲁藏布江的暗示,莫斯科的牌局

这盘大棋下得正热闹,俄罗斯也悄没声儿地入局了。5月5号,印度总理莫迪急吼吼地给普京打电话,请他访问印度,普京也是爽快答应。这事儿发生在俄乌冲突还没消停的当口,挺耐人寻味的。

印度在军事装备上对俄罗斯依赖颇深,俄制武器占印军装备近四成,近年来军购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这些订单对俄罗斯军工经济至关重要。莫迪与普京通话,可能旨在争取俄罗斯支持,至少避免其偏袒巴基斯坦,同时也希望借助俄罗斯平衡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特别是针对中巴经济走廊。

普京积极回应印度,也有自己的考量。拉拢印度这样的“全球南方”国家,有助于俄罗斯向世界表明自己并未被孤立,从而反击美国的制裁。此外,印巴冲突若升温,国际社会对俄乌战争的关注度可能会下降,局势紧张甚至可能使俄罗斯通过军火和能源销售获利。

莫迪政府这一连串动作,说白了,还是内外压力太大给逼的。对内,印度失业率高得吓人(据说有25%),通货膨胀也厉害(18%),经济下行压力山大,拿外部矛盾转移视线,是老套路了。

对外,既想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压住巴基斯坦,又想在中美博弈里捞点好处。可惜,把水资源当武器这种玩法,已经碰到了生态和人道的红线。巴基斯坦的地下水都快抽干了,印度河三角洲的盐碱化速度也快得吓人。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都出来喊话,让印巴两国遵守《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亚洲开发银行的专家也警告,水资源争端要是蔓延开来,整个地区的粮食和能源都得跟着遭殃。

《印度河水条约》这玩意儿,历史上虽然磕磕绊绊,倒也算是在战火纷飞中维持了一甲子的相对安宁。但眼下的危机,把它的致命缺陷给彻底暴露了:上游国家想撕毁协议,随便找个理由就行。

下游国家能指望的国际仲裁,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不顶用。这场争端,也许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水资源冲突的游戏规则。南亚的水龙头一旦被赋予生杀大权,潘多拉的盒子或许才刚刚打开一条缝。

信息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