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不愿看到的情况出现!中企再传喜讯,外媒:该来的还是来了
2017年,我国首款自主设计的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加入全球民用航空制造“俱乐部”。截至2025年,C919已斩获超1400架订单,客户覆盖国内外航空公司,甚至通过资源置换协议吸引了印尼、越南等新兴市场。商飞公司规划的产能目标更是雄心勃勃:2025年底总装产能提升至50架,未来量产计划还将再创新高,我们走到这一步用了整整18年,这个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然而,C919的“心脏”——发动机,却长期依赖进口。其搭载的LEAP-1C发动机由美法合资企业CFM国际公司提供,这一关键部件的“非国产化”始终是悬在我国航空工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西方近年来频繁以“技术安全”为由对我国施压,发动机断供风险如影随形。这种“卡脖子”隐患不仅威胁供应链安全,更限制了我国在全球航空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一直期待国产航空发动机的正式商用,而当下国产替代的最优选择就是CJ1000系列航空发动机,这是我国在启动国产大飞机研发的时候,同步启动的项目,在2011年的北京国际航空展览会上,CJ1000A的模型也是首次亮相,这似乎也意味着国产航空发动机上机的日子接近了。
只不过,具体时间并没有确定,直到3月29日,《南华早报》方面传来消息显示,中企方面再传喜讯,CJ1000正在验证飞行。
这则消息一出,意味着欧洲不愿看到的情况出现了,因为CJ1000的验证飞行意味着,很快CJ1000将替代LEAP-1C,成为C919的“心脏”,这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大的喜讯,是我国在航空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在结构设计上,CJ1000A相较于LEAP-1C,更加紧凑,减少了气动阻力,提升了飞机燃油经济性,同时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所以才维护周期、使用寿命以及成本方面相较于LEAP-1C都更加具有优势。
当然,也并不是说CJ1000A已经完全优于LEAP-1C,至少在材料工艺、燃烧效率等方面,CJ1000A相较于LEAP-1C还是有些差距的,这需要后续的迭代产品来弥补。
但是,不管怎么说,现如今的CJ1000A已经拥有了国产替代的能力,这对于国产大飞机的供应链安全来说意义重大。
可是,对于欧洲和西方来说,这却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本来商用大飞机是一个庞大的供应链,可以带动很多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发展,由于欧美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技术积累,所以哪怕我国在商用大飞机领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但是,对于欧美这些供应链企业来说,依旧影响不大,但是,现在的情况却逐渐被改写,随着核心发动机实现国产替代,后续C919的国产化率会越来越高,届时对于欧美的航空业来说,将造成巨大重创,一方面C919在抢占原本波音和空客的大飞机市场,另一方面,伴随着C919的国产化率越来越高,欧美能够从C919身上赚取的利润将越来越低。
对此,外媒方面也是给出评论表示,该来的终于来了,现如今中企已经越来越不相信欧美供应链了,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欧美又需要中国市场。
其实,这怪不得别人,我们也是没有办法,自从2019年,特朗普打破芯片全球化的供应链分工模式,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了,必定2019年华为的遭遇,让我们深刻明白,技术国产化的重要性。
不过,在这场CJ1000A替代LEAP-1C的过程中,法国无疑是被特朗普害惨了,毕竟LEAP-1C有一半的技术也是属于法国企业的,同时伴随着CJ1000A接下来的正式商用,美国和欧洲失去了最后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