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期间,发送项英离队电报的那个人,后来的结局怎么样?
1929 年,年仅 14 岁的江西少年曹丹辉,怀着满腔热血,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便成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担任红军二十六纵队政治部青年科科长。

1931 年,对曹丹辉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红一方面军总部正在选拔人才参加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曹丹辉成功入选,成为了共产党最早培养的 12 名通讯战士之一。
这在当时可不得了,无线电通讯非常重要,掌握了这门技术,就相当于握住了一把打开战场信息大门的钥匙。

毕业后,曹丹辉在红军前敌总部、红十一二军、红一军团、苏区中央政府电台等地任职,从报务员、报务主任,一路干到电台队长。
在那战火纷飞的反 “围剿” 斗争中,他也曾多次截获敌人的重要电报。
这些电报里藏着敌人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等关键信息,曹丹辉把这些情报及时传递出去,为红军粉碎敌人的数次围剿立下了汗马功劳。

长征期间,环境恶劣得超乎想象,但是曹丹辉和他的战友们硬是咬牙坚持。他肩负着联络红军各台,随时报告前卫情况的重任,在历经千难万苦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38 年,曹丹辉接到了新的使命,奉命从延安前往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当时的新四军,通讯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曹丹辉一点点地搭建起通讯的框架。
后来“皖南事变” 爆发,形势急转直下,新四军遭遇重创。曹丹辉在突围过程中,也曾有着出色的表现。

1940 年的秋天,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但是没想到,国民党竟然又起了歪心思,想趁此机会对共产党发难。
当时,周恩来和叶剑英早有预感,觉得国民党迟早会发难,所以,军委当时就赶紧发电报给叶挺,项英和刘少奇,让他们做好自卫准备,让皖南地区一定要加强戒备,不可掉以轻心。而江北的部队则按兵不动,暂时不听国民党的瞎指挥。

果然,到了10 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和白崇禧,联手给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以及新四军的叶挺军长发了一封电报。
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还打算偷偷摸摸地联合汤恩伯和李品仙等人对新四军来一场致命的突袭。

这个电报里,满篇都是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的恶意攻击和瞎编乱造的污蔑之词。
他们还特意把抗战以来华北、华中各地发生的那些摩擦事件翻出来,然后厚着脸皮把锅全甩给八路军和新四军。

不仅如此,国民党当局还狮子大开口,提出了一个极其离谱的要求。
他们要求在大江南北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必须在短短一个月内,全部到黄河以北去。
更过分的是,要把浩浩荡荡 50 万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硬生生地合并缩编成 10 万人。
共产党自然不会照办,但没想到,国民党在12 月 8 日,再一次给朱德,彭德怀,叶挺和项英发了封电报,还说什么军令如山,必须无条件执行。

一天后,蒋介石也出来刷 存在感”了。他竟然命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必须在 12 月 31 日前跑到长江以北。
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则要在 1941 年 1 月 30 日前,统统移防到黄河以北地区。
但实际上,他早在背地里秘密谋划着要怎么除掉新四军,他偷偷给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和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等心腹下密令,让他们调兵遣将,准备把新四军部队围个水泄不通,来一场血腥围歼。

叶挺和项英等人立马开会商讨对策,但是他们当时只有9000人,包括军部,一个教导团,一个特务团,以及第一、二、三支队各两个团。
在他们转移阵地的路上,全都是敌人的陷阱。当时他们准备转移的阵地是茂林,这地方四周群山环绕,到处是断崖绝壁,地势十分险要。

虽然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却早造就提前在这里设下了埋伏,当时,顾祝同和上官云相带着 8 万多人!
两军实力太过悬殊,新四军军部很快就被紧紧包围,1 月 7 日,叶挺、项英等一众新四军高级将领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商讨突围方案。但是,当时项英优柔寡断,导致新四军错失了最佳突围时机。

之后,项英惊觉大事不妙,感觉新四军可能要被国民党一锅端,竟带着十几个人偷偷溜了。
当时,军长叶挺还被蒙在鼓里,压根不知道项英跑了。
直到要再次开会,找遍了都不见项英等人的影子,再加上黄火星跑来报告,叶挺这才恍然大悟。

这时,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提议把这事儿上报给组织,叶挺略作思索,点头同意。
而负责把这复杂情况整理成电报发给组织的,正是时任新四军军部无线电总队总队长的曹丹辉。
因为项英的临阵脱逃,导致大部队蒙受了沉重的打击,但是项英逃脱后就后悔了,他很快就向中央请罪,然后打算戴罪立功,重回了战场。

后来在叶挺的指挥下,新四军指战员们毫不畏惧,个个奋勇杀敌,他们浴血奋战了整整七昼夜,可无奈双方兵力悬殊太大,而且打到最后,新四军弹尽粮绝。即便如此,他们依然顽强抵抗,大部分战士都壮烈牺牲,场面悲壮至极。
叶挺为了挽救剩余将士的生命,决定亲赴敌 108 师师部谈判,可没想到,这一去就被敌人扣押,失去了自由。
而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等人,则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

事变之后,周总理立马向全国揭露了蒋介石的罪行,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蒋介石答应和周总理面谈,至此,皖南事变才顺利解决。

在皖南事变中,曹丹辉可能只是个小人物。1945 年 ,抗日战争终于结束,新四军和山东军区合并,组建了华东军区。
而曹丹辉也以为在通讯领域有所成就,也顺理成章的肩负起了组建军区通讯局的重任,同时还担任局长兼党委书记。

接下来的日子,曹丹辉忙得像个陀螺。鲁南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还有那意义重大的渡江战役,每一场战斗都离不开通讯的保障。
为了让军区部队的指挥通畅无阻,他四处奔波,筹集了大批重要通讯器材,他还为组织培养了千余名通讯干部。而经他手培养出来的这些干部,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上海解放后,曹丹辉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到新的工作中,他被任命为上海军管会电讯处处长,华东电讯管理局局长等多个重要职务。
他的任务就是接管沪浙闽等地原国民党的一切电讯部门和邮电企业,当时,这个相当于一个“烂摊子”,但曹丹辉却在短时间内,把它重新整顿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机构。
三年后,他被调到邮电部,担任长途电信局局长。不过,仅仅过了几个月,他又被调回军队,担任部副部长,通信兵部副主任。

1960 年,曹丹辉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他被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通讯教研室主任。在这个教育岗位上,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通讯实战经验和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为军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通讯人才。
两年后,曹丹辉再次接受新任务,被调任航空研究院副院长。
在这里,他协助唐延杰院长主管研究院的常务工作,同时负责试制,生产,科研物资和行政后勤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

在航空着方面,当时中国是弱项,几乎所有的板块都是空白,曹丹辉一到任,就组织拟定了院,所的组织编制,还接收了北京、沈阳、洛阳等地有关军事院校的房产,补充了各种装备器材,还开展了农副业生产。
短短时间,就让全院的行政后勤工作迅速走上正轨,科研物资得到了保障,群众生活也很快得到改善。

最重要的是,这些可能不会被人夸赞,甚至不被人牢记的后勤工作,为我国航空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续开展米格 21 飞机和空空导弹的 “技术摸透” 工作,以及歼 8 飞机的研制,如果没有前面的工作做铺垫,都难以开展。
后来,即便是在动荡时期,他被人打压,被人质疑,还依旧坚守岗位,负责主持研究院的日常工作。

歼 8 飞机的试制,新发动机研制和新型歼击机方案,水上飞机设计全都是在他的主导下进行的。
机载雷达组建工作,航空救生等研究所,也全都离不开他的推动。
如今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的航空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因为有无数个像曹丹辉这样,即便在人生低谷时,也仍旧为之奋斗的人。
尽管被人误解,别人迫害,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但他始终没有一句埋怨。

后来,他没能等到为他平反的那一天,他在1977 年 4 月因患癌症逝世。
而航空工业部最终在1978 年 12 月为他彻底平反。
虽然这份正义来迟了,但他的光辉事迹,会被永远记录在中国的航空工业史上。如今,我们有了歼-20,歼-35,还有歼-36,未来还有轰-20.这些战机在捍卫国家安全的同时,也带着他们的忠诚。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