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折射中国车市变局:流量退潮、外资反击与智驾降温

推荐 04-26 阅读:4 评论:0

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成为观察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窗口。这场全球顶级车展上,流量明星效应消退、外资品牌强势反击、智能驾驶宣传紧急"降温"等趋势交织,展现了一个更趋理性且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

流量退潮:从"追星"回归产品本质

去年北京车展被雷军、周鸿祎等企业家引爆的"追星热潮"已悄然退去。蔚来CEO李斌亲自讲解新车却围观者寥寥,比亚迪王传福与长安朱华荣的互动也未引发轰动。流量均摊效应明显:奇瑞、长城等传统车企展台人气反超新势力,合资品牌因密集推出新能源车型重获关注。行业人士指出,车企高管直播带货的流量红利期已过。"CEO的核心职责是战略与管理,而非前台营销。"某车企副总直言。当价格战持续、行业淘汰赛加剧,企业开始精打细算投入产出比,21个缺席品牌印证了市场的残酷。

外资反击战:"在中国,为中国"成突围密码

跨国车企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发起反击。日产首款中国研发的插电皮卡全球首发,宝马新世代概念车、奔驰纯电CLA等十余款新能源车型亮相。奥迪宣布与华为深化智驾合作,丰田更在上海落地首个独资电动研发生产基地。"中国好卷啊,我们必须要活下去!"东风日产副总周锋的感慨道出外资焦虑。德系车企战略出现分化:半数加速本土化研发,超2/3计划追加在华投资。展台布局也暗藏玄机——丰田将油电车型分庭抗礼,本田将新能源车置于展区C位,显示转型决心。

智驾宣传紧急"刹车":从狂热到理性

小米SU7事故引发的监管风暴仍在持续。工信部严令禁止"自动驾驶"等夸大宣传,车企连夜修改话术:华为"智驾"改为"智驾(辅助)",理想新车从"智驾焕新版"更名为"智能焕新版"。长城汽车建立智能驾驶语料库,严格规范宣传术语;地平线发布会上,余凯临时更改产品名称。华为联合车企推出安全训练营,强调"功能边界"。这场急刹车让行业意识到:在功能机向智能机跨越的阶段,安全仍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本土车企的国际化野望

中国品牌正将车展变为全球化舞台。奇瑞豪掷8000平方米展区,邀请5000名海外合作伙伴,53款车型彰显技术实力;上汽集团独霸整个展馆,十大品牌百余新车演绎"主场优势"。比亚迪组织的海外看展团成为独特风景,零部件展区面积激增,Momenta等供应商首获独立展位。"这届车展标志着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输出的转变。"业内人士评价,中国车企与供应链的国际化进程加速,上海车展正蜕变为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式的全球产业枢纽。

结语当流量泡沫退去、外资巨头觉醒、技术宣传回归理性,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深度竞合新阶段。这场变革不仅考验企业的技术储备与战略定力,更预示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构。正如尹同跃所言:"这个钱花得值"——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敢为者方能赢得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