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安徽省委第一书记,针对“学大寨”提出:我们不能学,也学不起
原安徽省委第一书记,针对“学大寨”提出:我们不能学,也学不起
说起当年那个风云际会的"我们不能学,也学不起"的豪言,真是令人捧腹大笑!当时正值全国上下学大寨热浪滚滚,各级干部为讨上峰的赞许,唯恐落于人后。然而安徽这个藏龙卧虎之地,却生出一位"叛逆者"万里,他不仅亲自拒绝赴会,更是嘱咐代表"光看光听,什么都别说"。于是乎,当其他地方的代表们在会场热火朝天时,安徽这边便成了"冷冰冰的一潭死水"。
万里的所作所为,在当时无疑引起了轩然大波,满朝文武被他这般"大无畏"气个肺都疼。对此,他却掷地有声地反驳道:"大寨那一套,咱们不拥护,更学不起!我说的是大实话,有什么好诧异的?"
其实,万里之所以如此放言,并非无的放矢。作为安徽这块热土的掌舵者,他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一方面,安徽绝大多数农田均为平原,根本无需大寨那样的"摘帽子治理环境";另一方面,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已被彻底扼杀,如若生搬硬套大寨模式,只怕要适得其反。
万里自有自己的一番深谋远虑。早在大寨风靡之前,安徽便已着手探索新的体制机制。1978年,全国首个"农业六条"就应运而生于此。条条内容切中肯綮,让农民重拾自主权,结果反响热烈,生产喜人。大寨模式与之相形见绌,确实很难在安徽一展身手。
从万里的做法可见,他心中其实也有一杆私人"翻身之戟"。正所谓"聪明人作俑,俊杰人做戏",他此举不啻是在暗自挥起了一把"反大寨"的利剑。
其时,会议一开场,满朝文武便纷纷躬身投降,唯恐错过了"分一杯羹"的良机。可就在大家你侬我侬、唱赞歌颂调的当儿,安徽这边却是一派清冷景象,使那些曾对万里斥之以鼻的人不禁群嘲:"这不是大跌眼镜吗?安徽的代表怎生这般不合群?"
面对如此哄闹,赵守一自是无语凝噎,却也知趸机立过,只能佯装镇定,将万里的"教诲"牢牢记在心头。待会议彻底散场之后,他竟也是不告而别,未及向中央汇报半字半句。
这一幕,令中央机要人等大为扫兴,对万里更是忿忿不平。然而这位"异己"却浑不在意,只是淡然自得地对身边人说:"你们且静观其变吧,待他日风云再起,自会领教我的好处。"
往事几经沧桑,如今回望,万里的做法未尝不是一种先见之明。时过境迁,大寨模式的生命力日渐衰微,而安徽的包产到户新体制则百花盛开,硕果累累。这正应证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古训,同样目标不同路径,殊途同归而已。
大寨虽是主席亲自点化的"农业旗手",但终归还是因陋就简、一锤定音。万里所倡导的"因地制宜、民心为上"之理,更贴近实际、更顺民意,从而开创出了彪炳史册的"安徽经验"。
古人诚不我欺,"亦流亦止",正是生活的真谛所在。回首往事,我们不妨怀着理解和宽容的心态,为万里当年的"不学之举"喝彩。历史并非单行道,它更像是一条阳关大道,有去亦有返,有直亦有曲,唯有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