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园 仅存的一缕思念
霞园 仅存的一缕思念
文/杨春林
图片由AI根据作者提示词生成
霞园,五十九年前我就读高中时,萍中老三届老高三的男生宿舍。那是一个院落,坐落在离萍中校园不远处。大门口的屋檐下,不知是哪位书法家留下的遒劲有力的墨宝,“霞园”两字散发着无尽岁月的历史沧桑感。其实,这霞园本是当地的一处祠堂,后来经地方协商,做了学生宿舍。入得园内,除了祠堂一排建筑外,便是一片长着绿油油庄稼的菜地,在我的印象里,彷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我们高三(6)班的宿舍,有两间,都是靠园子的尽头一侧了,我住的那一间是最里间。这宿舍说实在的还确是冬暖夏凉,宿舍里分两边,安置了十多张木质上下床,住了约20个同学。我记得我是睡的下铺。床下面,塞的是我装衣物及书籍杂物的旧皮箱。
早晨起来,就有学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做好事的文生、鑫华等,帮同学们打好了洗脸水,用各自的搪瓷脸盆盛着,摆放在床前。到如今,我应该向这些同学深深地道一声:“辛苦了,谢谢你们!”。
体育委员义胜同学,起床后一边吆喝着:“温暖的被窝,是年轻人的坟墓”,一边哼着《勘探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在歌声中叠好被窝铺盖。那时那景那歌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不能忘怀。
然后呢,大家就去数百米远的学生大食堂用早餐,再然后就攀登小山坡,到胜利楼开启一天的莘莘学子郎朗读书声。
直到晚自修后,再回到霞园——温暖的窝。熄灯前的一段时间,有同学见缝插针,XB和RJ,躺在床上下起了盲棋,ZH同学则自告奋勇,担当义务裁判。只听得两位棋手,你争我夺,杀声不断。一旦停息,裁判就像斗牛士手中挥舞的红头巾,重新激起棋手们的斗志,就像萍乡方言说的,两位棋手“嚯嚯”瑟起来了。盲棋大战在熄灯后如期告一段落,同学们进入梦乡。
逢到周六夜晚,没有回家的同学,便在床上拉起了龙门阵,萍乡方言叫:“打野哇”。议论多的课题,便是安排次日早晨,到距离3公里远的火车站,去买不要粮票的烧饼。担当此任的同学自然是不负众望,满载而归。
图片由AI根据作者提示词生成
本来是1966年毕业的老高三,因故拖延了2年,直到1968年,我们才离开霞园,校园。以后,由于城市改造,霞园早已不复存在。以至于几次,我回母校探亲,想去寻觅梦中的霞园,可惜留下的依然是那仅存的一缕思念。明年的11月11日,就是母校萍中120周年的华诞了,我多想和同学们一起重温在霞园那温馨而又永远回不去的梦。
2025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