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白雪公主》全球票房惨淡,亏损20亿,仅台湾省市场表现亮眼

娱乐 03-30 阅读:17 评论:0

好莱坞的童话王国,这一次似乎迷失了方向。

斥资3.5亿美元打造的真人版《白雪公主》,上映后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全球票房惨淡,亏损高达20亿。

这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迪士尼的必然败局?

这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部迪士尼呕心沥血之作,改编自1937年的经典动画电影,拥有着全球范围的IP影响力。

高昂的投资并没有换来等值的回报。

据统计,影片在北美首周末票房仅有4300万,欧洲多国也创下迪士尼真人电影最低纪录。

在中国市场,更是惨淡经营,上映8天仅收获729万票房,甚至不如一些小成本国产电影。

全球票房总计仅约8700万美元,与3.5亿美元的投资相比,可谓是血本无归。

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遇冷,却唯独在台湾省市场拿下了票房冠军,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

票房的惨败与影片的口碑崩塌息息相关。

IMDB评分一度低至1.7分,国内评分也仅在4.2分左右。

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剧情魔改、制作粗糙以及选角争议等方面。

迪士尼对经典童话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引发了观众的强烈不满。

例如,白雪公主的肤色设定被改写,魔镜的评判标准也从外貌变成了内在美,王子的角色更是被设定成一个盗贼。

这些改动不仅与原著精神相去甚远,也让观众感到难以接受。

此外,影片的制作水平也备受诟病。

尽管投资高达2.5亿美元,但场景特效却显得廉价粗糙,与观众的预期相差甚远。

选角争议无疑是压垮这部电影的最后一根稻草。

女主角瑞秋·齐格勒的形象与观众心目中的白雪公主相去甚远,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许多观众认为,她的外貌并不符合白雪公主“皮肤纯白如雪,嘴唇赤红如血”的经典形象。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饰演王后的盖尔·加朵则凭借其美貌和气质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观众对迪士尼的选角标准产生了质疑。

瑞秋·齐格勒的“八国混血”身份,也让她成为了“政治正确”的代表。

在好莱坞,多元化和包容性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这种趋势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迪士尼为了迎合“政治正确”,不惜牺牲影片的质量和艺术性,最终导致了票房的惨败。

在电影上映后,制片人的儿子乔纳·普拉特公开吐槽:“瑞秋·齐格勒你毁了我父亲的电影!”

这句话或许代表了部分观众的心声。

迪士尼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亿的亏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教训。

此前,迪士尼的另一部真人童话电影《小美人鱼》也遭遇了类似的争议。

女主角哈雷·贝利的选角同样引发了观众的质疑,最终导致影片票房不佳。

这两部电影的接连失利,或许能够给迪士尼敲响警钟。

在追求“政治正确”的同时,迪士尼是否也应该更加注重影片的质量和艺术性?

如何在迎合市场需求和坚守艺术创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迪士尼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未来的迪士尼公主,又将会是什么模样?

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