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香甜女杨舒平,已被美国驱逐出境,如今回国下场大快人心
“美国的空气实在是太香甜了,根本不用戴口罩”。
2017年,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一位名叫杨舒平的中国留学生走上了讲台,做了一场让她“名声大噪”的演讲。
天道有轮回,报应从不缺席!当年她极力讨好美国、贬低自己的国家,试图用“表忠心”换取青睐,结果却被美国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驱逐出境。
如今她落得这般下场,真是令人拍手称快!
昆明女孩的“美国梦”碎了一地
身穿学士服的杨舒平面带微笑,语气坚定自信,看上去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致辞。
为了讨好西方观众,杨舒平站在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竟把自己的家乡昆明描绘成一个“空气污浊、无法呼吸、出门必须戴口罩”的地方。
而美国则成了她“第一次真正自由呼吸”的“人间天堂”。
这番话一出口,台下的西方观众爆发出热烈掌声,而她则洋洋得意,脸上满是“被理解”的满足。
但与此同时,坐在现场的中国留学生们面面相觑,无比震惊,内心翻涌着愤怒和羞耻。
要知道,昆明素有“春城”之称,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是国内著名的宜居城市之一。
杨舒平口中那副乌烟瘴气的画面,根本与现实不符,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
而更讽刺的是,她的家庭条件优渥,父母是公务员,从小生活无忧,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和资源。
她并非苦出身,却要在国际舞台上编造家乡的“苦难”来换取西方人的同情和掌声,怎能不让人愤怒?
这不仅是对家乡的诋毁,更像是对祖国的背叛。
她的演讲视频传回国内后,瞬间引爆舆论。
网友们怒不可遏,纷纷指责她崇洋媚外、数典忘祖,曾经那个“光鲜留学生”、“学霸代表”的形象瞬间崩塌。
为了平息争议,她连夜发声明道歉,称自己只是想分享留学感受,并无贬低祖国之意。
但这份道歉显得如此仓促和敷衍,丝毫看不到反思和悔意。
她在演讲中那充满戏剧性的语调和浮夸表情,早已让人信不过她的“初心”。
一纸声明怎能洗净满身的争议?网友们的质疑和谴责,反而愈演愈烈。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批评,杨舒平非但没有丝毫悔意,反而选择了最激烈的方式回击。
她不仅在社交平台上与网友展开骂战,还公然发表极端言论。
她天真地以为,只要迎合西方舆论、贬低自己的国家,就能换来绿卡,实现所谓的“美国梦”。
但现实远比她想象的残酷。
那些她极力讨好的美国人,并没有因此真正接纳她。
在他们眼里,她不过是一个为了私利甘愿出卖故土、毫无立场的小丑。
一个连自己的根都可以践踏的人,又怎可能获得真正的尊重与信任?
她以为是在争取未来,实则是在自毁前程。
从美国到韩国,求职之路处处碰壁
杨舒平的“美国梦”最终化为泡影。
自毕业那刻起,她就走上了一条不断碰壁的下坡路。
她满怀信心地投出简历,期望能在美国扎根,可现实却狠狠打了她一巴掌。
几乎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接纳她,那些她以为会欣赏她“勇敢表达”的美国雇主,一个个态度冷漠,避之唯恐不及。
在他们看来,杨舒平是个危险分子:一个能在全球直播中抹黑自己国家的人,怎能保证她不会对公司做出同样的事?
屋漏偏逢连夜雨。
2020年疫情爆发,她失去了留在美国的合法身份,被无情地驱逐出境。
这一切,让她彻底跌入谷底。
走投无路的她,又将目光投向韩国。
她以为自己有海归学历,又说得一口流利英文,肯定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重新开始新生活。
而她低估了现实的冷酷,也高估了自己的筹码。
现实再一次毫不留情地击碎了杨舒平的幻想。
她原以为换一个国家就能重新开始,没想到自己的“成名史”早已传遍网络,无论走到哪,过去都如影随形。
韩国的企业同样警惕她的履历,稍有了解便对她避之不及。
她每天坐在电脑前海投简历,却换不来哪怕一次像样的面试。
即便有机会走进面试室,一旦说出自己的名字,空气就瞬间凝固,面试官脸上的笑容也随之僵硬,随后便是草草了事的几句寒暄,仿佛她从未来过。
失望像潮水般一次次将杨舒平吞没。
她独自住在首尔一间阴暗逼仄的公寓里,白天焦虑,夜晚失眠。
过去那个站在舞台中央、自信张扬的女孩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无助又疲惫的“漂泊者”。
终于,在连生活都快维持不下去时,杨舒平选择再次开口。
这次,她在社交平台发出一封长文声明,声称自己一直深爱祖国,早年的那段发言只是“表达不当”。
杨舒平试图以情感打动人心,却被网友一眼看穿。
大家愤怒地指出,这不过是她为回国谋出路的一场“表演”,道歉毫无诚意,只是洗白的手段罢了。
舆论的冷风,丝毫没有减弱。
436份简历石沉大海,曾经的天之骄女如今举步维艰
回国后的杨舒平,满怀希望地开始投递简历,期待凭借自己海外名校的背景和流利的英语能力,能在职场上重新起步。
而现实却狠狠打了她一巴掌。
那场早已被广泛传播的毕业演讲,如同一道无法跨越的障碍,挡在了她和用人单位之间。
436封简历投出后如石沉大海,连一个面试邀请都没收到。
她曾引以为傲的学历和经历,如今却成了负资产。
许多企业在审核她的资料时,一看到她的名字,便下意识地联想起那场争议不断的演讲,生怕一不小心就招来网络舆论的麻烦。
某招聘平台上的大数据更是冷酷无情,一条条“未读”、“已拒绝”的记录如实展现着她求职的每一步挣扎,也将她的窘境赤裸裸地摊在现实面前。
曾经的杨舒平,心中充满了对美国的向往,梦想着在那里过上奢华的生活,拥有宽敞的豪宅、丰厚的薪水和无忧的未来。
而现实给了她沉重的一击。
如今,她只能住在狭小而阴暗的出租屋里,生活极为拮据,甚至连一件新衣服都成了奢望。
每当夜幕降临,孤单和悔恼弥漫在她心头,窗外传来的喧嚣声让她无法入眠,她躺在床上,眼泪悄然流下。
她知道,这一切的困境和痛苦,都是由她一时冲动、错误的选择和言行所导致的。
她不禁反思,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机会和前途,最终都因自己的轻率而消失殆尽。
这份痛苦的觉悟,或许将伴随她一生。
杨舒平的故事无疑是一个警示,令人深感惋惜。
它告诉我们,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应是一种深植内心、体现在行动中的责任和情感。
当个人的私利与国家的尊严发生冲突时,最终受到伤害的只会是自己。
为了迎合外界的期待而背弃自己的根基,杨舒平无疑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更为深刻的是,这也揭示了家庭教育的至关重要性。
父母的陪伴和正确引导,不仅是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更是精神世界的支柱。
杨舒平的父母,虽然为她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物质支持,但未能及时关注她内心世界的成长,导致她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与判断,最终走上了歧途。
这不仅是杨舒平的悲剧,也为许多家庭敲响了警钟。
参考信源
中国青年网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