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的800诸侯国,小的能有多小?国王出门收麦子,竟然亡国

历史 02-28 阅读:46 评论:0

周武王在孟津检阅军队时,八百诸侯前来结盟,他们都跟着周武王去讨伐殷纣王。这意味着,周朝刚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数量往少了说也有八百个。

在众多诸侯国里,大国很容易识别,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属于大国范畴。那小国到底规模如何呢?它们小到什么程度值得探究。

你绝对想不到答案会是怎样的,它远远超出常规认知,和你能设想的情况大不一样。

【最倒霉的小国:鄅国】

鄅国在众多小国里较有名气。那它面积多大呢?其实就一座城,都城外是田地,再往外走就出了国界,整体面积也就跟如今一个村子差不多大。

在鄅国收割麦子可得格外留意,稍不注意就可能割到邻国的地界。一旦如此,事情可就麻烦了,会引发严重的状况。

鄅国人口特别少,仅仅几千人。每到农忙时候,国君都会亲自出城去参与收麦子的活儿。这样一来,就给了其他人趁机行事的机会。

曾经有一回,鄅国国君收完麦子准备回城,却惊觉自家城池已被邻国邾国占据。这是因为鄅国百姓当时都忙着干农活去了,城里根本就没人负责守卫。

邾国稀里糊涂就亡了国。幸好鄅国国君逃到宋国,向他岳父向戌求助。向戌是宋国的重要大臣,而宋国是大国。经向戌一番劝说,宋国站出来为鄅国撑腰,鄅国这才得以重新复国。

很遗憾之后向戌失了权势,邾国瞅准机会再度兴兵,鄅国没能逃脱厄运,又一次被邾国灭掉。

【最最最最最小的小国:介国】

诸侯国存在着等级差别,规模大小不一。鄅国本就是小诸侯国,但和介国一比,那鄅国在规模上就如同庞然大物一般,介国则显得更为渺小。

介国在一众诸侯国里那是小得不能再小了。它地处如今胶州市杜村镇赵家城献村西南1公里处,东西跨度两里,南北宽度一里。这么算下来,介国面积仅0.5平方公里,或许比大型体育馆都小。

介国的百姓数量不多,也就百余人,好多大家族的人口都比这多。由于劳动力严重匮乏,介国国君专门去学兽语,以此驱使野兽充当劳动力。要是没有野兽帮忙,介国人怕是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

【最小的侯国:滕国】

滕国挺特殊的,从常理来讲,它其实不能算小。它在当时的局势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并非那种无足轻重、规模极小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底蕴。

据《周礼》所记,在周朝时,诸侯国存在五个不同级别。这五个级别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各代表着不同的地位与权力。

公爵与侯爵所拥有的封地,范围达方圆百里;伯爵的封地规模稍小,有方圆七十里;而子爵和男爵的封地则更小,只有方圆五十里。

从某些方面看,滕国似乎能算得上“大国”。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滕国不过是个没什么存在感、毫不起眼的小国家。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滕国所处位置极佳,它不仅位于交通的关键地段,而且和好几个实力强劲的诸侯国相邻。

滕国以前家底还不错,老是跟邻居发生冲突。在不断的争斗中,滕国的地盘越来越小,人口也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几千人口。在众多侯国里,滕国无疑是最小的一个。

【三个难兄难弟:许国、宿国、郦国】

之前说过,男爵的封地是最少的,只有方圆五十里。在西周时期,这个等级的诸侯国数量最多。但多数这类诸侯国没什么名气,连史书里都很难找到关于它们的记载。

在众多事物里,被人们知晓的仅剩下许国、宿国和郦国这几个了。

许国领土范围极小,方圆不过三十里,比常规的男爵诸侯国小得多。就算是在众多小国里进行比较,许国也是实力最弱、处于末流的那一个。

有趣的是,这个小得像虾米一样的诸侯国,居然存在了几百年之久,那些比它规模大的诸侯国反倒先它灭亡,它硬是把不少大诸侯国“熬”没了。

许国能安稳,原因在于许国国君擅长察言观色。周边哪个诸侯势力强盛,他就主动亲近。送礼、讨好这些手段对他而言轻而易举。把各国国君哄得高兴,自然也就没人会去招惹许国。

许国可不是好惹的主儿,它曾打败过郑国军队。要知道郑国可是大国,许国能取得这样的战绩,足以说明这个国家民风强悍,军队的战斗能力相当强。

宿国和郦国因分封情况特殊而被载入史册。宿国是伏羲氏后裔的封地,周武王让他们负责祭祀伏羲;郦国是黄帝后人的封地,周武王委派他们进行黄帝祭祀。

换言之,这俩诸侯国实际上是为祭祀先贤所设,没必要占太大地方,面积比许国小,就方圆数里的范围,实在算不上大。

西周初期,诸侯国至少有800个。后来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弱肉强食。到春秋时期,仅剩下170多个。战国末期,就只剩8个。最终秦始皇崛起,横扫天下建立秦朝,这些诸侯国便都成为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