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广西农村奇特的二次捡骨安葬习俗,很多外省人表示不理解

推荐 04-05 阅读:18 评论:0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今年清明节恰逢周末,形成了三天的小长假,不少漂泊在外的游子都纷纷踏上归乡之路,准备祭扫先人,缅怀逝去的亲人。

在广西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 —— 二次接骨安葬,这一习俗或许对外省的朋友们来说颇为陌生,甚至难以理解。

作为一个湖南新化农村人,我家乡的丧葬传统与广西截然不同。在湖南农村,老人过世后,会精心挑选一处风水宝地进行安葬。一旦入土,除非遭遇重大变故,如国家建设需要,修公路、铁路、高铁等必须迁移坟墓,否则逝者将长眠于此,不会轻易迁坟。毕竟在湖南,挖坟被视为大逆不道之举,挖人家祖坟更是让人难以容忍。

而广西农村的二次接骨安葬习俗则别具一格。当家中老人离世,起初会选择一处地方进行埋葬,常见于甘蔗地或桉树林中。一般在埋葬 5 至 7 年后(不同地方时间略有差异),于每年清明前后或者下半年的中元节时,家人会将坟墓挖开,取出骨头,进行二次安葬。

我的妻子来自广西来宾,岳父大人于 2012 年去世。数年后,家中举行了二次接骨安葬仪式,我有幸参与其中,得以一窥这一独特习俗的全过程。

仪式当天清晨,家人特意从村里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人主持捡骨事宜。参与仪式的人员众多,包括岳父的儿子、女儿、女婿、儿媳以及侄子侄女等,大家齐聚坟前。在挖坟之前,众人带着精心准备的礼品,庄重地进行祭拜,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与缅怀。

紧接着,大家开始清理坟堆上的泥土。广西这边的坟堆呈圆形,与湖南新化长方形的坟堆有所不同。随着泥土被一点点拨开,渐渐露出了下方的棺木。由于时间的侵蚀,棺木的木板已经腐烂,加上上方泥土的塌陷,不少泥土掉进了棺内。与湖南相比,广西这边的棺材相对较薄,经过五六年时间,便已腐朽不堪。

众人小心翼翼地将腐烂的木板移除,接着慢慢清理棺内的泥土,仔细寻找逝者的骨头。每找到一块骨头,便用干净的纸巾轻轻擦拭,随后整齐地摆放在一块布上。

直至所有骨头都被找出并整理完毕,主持仪式的老人便依照人体结构形状,将骨头逐一拼接起来,再缓缓放入事先购置好的金坛中。金坛是专门用于存放骨头的容器,在市场上可以买到。

待所有骨头都妥善装入金坛后,盖上盖子,接下来便是重新选址安葬。如果认为原地方不错,便会在原地附近挖一个比金坛稍大的圆孔,将金坛安葬其中。

岳父的金坛便是安葬在距离原来坟墓不远的地方;而有些人家则会选择较远的地方,甚至在一些高山悬崖之上进行安葬。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网上能看到广西清明节祭拜祖先时,有人使用无人机在高山峭壁上进行祭拜的场景。

完成安葬后,众人再次举行祭拜仪式,仪式结束后,大家才踏上归途,至此,二次接骨安葬的全过程宣告完成。

这一独特的二次接骨安葬习俗,反映了广西农村地区特有的文化观念与传统信仰。不同地区的丧葬习俗各有千秋,每一种习俗背后都蕴含着当地人对生死的理解以及对先辈的敬重。

在你们的家乡,是否也有类似独特的丧葬习俗呢?对于广西农村的二次接骨安葬习俗,你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和感受?欢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