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当天,婆婆当众夸儿子有本事,一分彩礼都不用出,对方还倒贴

社会 04-19 阅读:3 评论:0

结婚嘛,原本就是个大喜事儿。

但说起来去年四月,江苏有场婚礼挺逗的。婆婆直接拿起话筒,就在大家面前夸她儿子厉害,说她儿子娶媳妇,彩礼钱一分没出,女方那边还陪嫁了不少好东西。就连今天这办婚礼的酒店,都是女方家自己出钱定的。

这位老太太越聊越起劲,完全没了分寸,结果把在场的新郎新娘两边的家人和来宾都给震住了。

特别是新娘和她家里人,脸上都挂着特别不好的表情。

他们压根儿没想过,因为体会到男方家庭的不容易,所以他们觉得自己能多担待点,把婚礼办得热热闹闹,把两边的亲戚朋友都请来好好庆祝一番,这样大家也都有面子。

真没想到,到头来这些付出,在婆家眼里却变成了无私的贴补。

新娘火了,直接就把婚纱给拽了,转身就走,新郎怎么拦都拦不下来。

这场婚礼,结果弄得大家都挺不开心,就这么散了。

后来听说,新娘家婚礼当天就把陪嫁的物品全给拿走了,还直接让男方一家从酒店离开了。

后来,新郎好几次又去找新娘,跟她说他妈妈其实没坏心,就是嘴巴不饶人,说话直了点。

不过新娘觉得这事儿跟会不会说话没啥大关系,关键是人品和待人接物的态度有问题。

所以就铁了心要分开。

有人说,新娘还算走运,婚礼当天就看清了新郎的真面目,赶紧刹车不晚。

不然的话,等婚礼一过成了他家的人,以后可有苦头吃了。

新娘的一些亲戚朋友都说,还好那家伙情商低,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了那些话,把真面目给露出来了。虽然这事儿让大家都觉得挺没面子的。

我个人觉得吧:我琢磨着,有这么个看法:就是说,我觉得吧,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

去年在江苏举办的那场婚礼,简直就像是个缩影,把婚姻里彩礼的难题给暴露无遗。

其实那位婆婆拿着话筒在那得意洋洋的时候,她压根没察觉到是自己想法出了问题,更不会料到她那自以为聪明的盘算,会让儿子丢了幸福,还搞得两家都挺难堪的。

在这次婚礼庆典中,新娘这边大方地揽下了酒席的开销,彩礼一分没收,还陪送了好些嫁妆,这让新郎家人心里头直夸“真是体贴又大方”。

婆家之所以会这样想,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对老一套的结婚习俗理解得不太对。

彩礼最开始就是男方为了表达对女方家的谢意,同时也算是新家庭开始生活的一笔钱。

但在当今的婚恋圈子里,这种感激之情却慢慢变得不那么单纯了,成了“另一种味道”。

比如说,男方会拿彩礼的金额来显示自己的本事,女方呢,就会用嫁妆的多少来表明自己的价值。

不过说白了,就是“有钱爱咋咋地”,那些有底气的人家,都巴望着能大操大办一场婚礼,显示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这事儿也挺正常的。

让人忧虑的是,一旦婚姻被拿来和物质利益挂钩,情感往往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好像只是个不值钱的陪衬。

在一些家庭谈论彩礼的时候,简直就像是在集市上买卖东西的小贩,不停地你来我往地商量价格,完全把婚姻原本该有的意义——两个人真心相爱、相互陪伴,还有两家人的和睦相处——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比如说,在河南有个村子,有户人家商量结婚彩礼时,女方那边开口就要18万8的彩礼钱。男方那边东拼西凑,最后只拿得出13万8,剩下的5万只好打了个欠条。

不过,新娘对写欠条这件事压根儿就不知道。

婚礼那天,新娘瞅见那张欠条,立马就决定不嫁了,她感觉男方这是在让她和家人颜面扫地。

在老一辈的想法中,不少人都很看重“脸面功夫”。

要是女儿出嫁时收到的彩礼丰厚,或者儿子娶媳妇时婚礼办得隆重,一般都会让人觉得特别有光彩。

在亲戚朋友都熟络的社会里,聘礼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家族的脸面。

比如说,要是给的彩礼少了,人家可能会觉得你看轻了这婚事;反过来,要是彩礼收得多了,周围人又可能会在背后议论你贪心。

再从别的方面想一想,那位婆婆在婚礼上讲出那种话,除了她心里那点高人一等的感觉,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想靠贬低别人来让自己说话更有分量。

这种情况就像新来的员工刚上班时,老员工常常会给他们来个下马威,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

婆家公开说那些话,其实就是想在以后家里说了算。

这种心灵上的较量,给以后的家庭日子悄悄安上了好多说不定啥时候就爆的雷。

不过,从北京一家婚介所统计的数据来说,70后的家长们比较看重彩礼的金额,觉得这能体现男方的真心。但在90后的年轻人眼里,有58%的人觉得彩礼不是必需的。

从心理角度分析,很多女方家庭坚持要彩礼,其实并非真的是为了钱财,她们更多是在寻找一种“心理平衡”。这些家庭往往会通过彩礼的金额,来判断男方家庭对她们的重视程度和尊重程度。

婚姻说到底,就是两个人一路同行的成长过程。

可能,从这么多生活实例中咱们能发现,问题不在于完全扔掉彩礼这个习俗,而是得懂得怎么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赋予它情感上的意义。

只有当两边家庭都懂得拿真心来替代那些小算计,彩礼才能真正回到它原本的意义,就是用来表达感谢和祝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