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45岁时病倒独自住院,秦基伟将军听后大手一挥:把孔令华调来北京
1958 年,李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爱情也悄然降临,她与孔令华确定了恋爱关系。然而,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却极力反对,严厉告诫儿子:“我是起义将领,你怎配得上毛主席的女儿,别再交往!”
对此,孔令华坚定不已,李敏亦如此。二人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开明地决定帮女儿,并邀孔从洲到家吃饭。席间,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孩子的婚事让他们自己决定,长辈莫横加干涉。”时光流转,到 1981 年,45 岁的李敏病倒独自住院,秦基伟得知后,决定将孔令华调来北京。这一段故事,令人感慨万千。
回想起李敏与孔令华的相识,还要追溯到他们在八一小学的时光。当时,李敏和孔令华不仅是同校的同学,更是彼此成长道路上的伙伴。孔令华比李敏大两级,且是学生会主席,他在学校里风度翩翩,而李敏则天真烂漫,两人之间建立了纯真的友谊。
步入中学后,他们因学生工作的交集而逐渐产生了更深的情感。直到毕业前夕,孔令华鼓起勇气向李敏表白,李敏收到那封让人脸红的情书时,羞涩不已,她正是在医院接受治疗,也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了给孔令华的回信。
康复后的李敏,第一时间被毛主席搂在怀里,她向父亲汇报了与孔令华的恋情。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了孔令华的家庭背景,李敏一时语塞,她从未问过这些。毛主席的表情变得严肃,他劝李敏要了解一下对方的家庭。李敏虽然有些不服,但还是将毛主席的话转告给了孔令华。孔令华理解毛主席的心情,毫无保留地将家庭情况告诉了李敏,李敏随后又向毛主席“复命”。得知孔令华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毛主席微笑着表示同意,并叮嘱李敏也要征求她妈妈贺子珍的意见。
在毛主席的安排下,李敏带着孔令华见到了贺子珍,也得到了她的祝福。1958年8月底,刚从庐山会议返回的毛主席,在中南海为两人主持了简约而不失温馨的婚礼。婚礼上,毛主席特意从稿费中拿出400元,备下了三桌酒席,邀请了几位党中央领导人、孔从洲夫妇以及李敏的同学和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共同见证了这对新人的幸福时刻。
婚后,李敏和孔令华决定先完成学业,他们分别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大学深造,并搬进了丰泽园居住,为毛主席带来了许多温情。1962年10月,李敏怀胎十月,即将临盆。毛主席虽然忙于政务,但仍时刻关心着女儿的情况,他催促警卫员不断报告消息,当得知母子平安时,才放下心来。一个月后,毛主席不顾严寒,亲自来到李敏的住处探望,他为外孙起名“继宁”,寓意继承列宁的意志。
然而,生活的琐碎也逐渐显现。李敏作为产妇,需要特殊照顾,但按照规定,她的饮食必须与普通人无异,这让孔令华不得不额外准备食物以补充营养。同时,经济的拮据也让这个小家庭倍感压力,尽管毛主席表示愿意承担外孙的开销,可他们的生活仍然捉襟见肘。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李敏不得不将仅八个月大的孔继宁送到贺子珍处寄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敏和孔令华在中南海的生活引起了江青的不满,这促使他们决定搬出丰泽园,开始独立生活。他们联名起草了汇报信,表达了想要搬出中南海、出去历练的愿望。毛主席理解并支持了他们的决定,并每月资助李敏40元以完成学业。
1961年,李敏和孔令华正式搬出中南海,两年后,李敏又主动拒绝了毛主席的接济。然而,生活的艰辛和疾病的困扰并未因此减少。1981年,45岁的李敏再次病倒,为了不耽误丈夫的工作,她选择独自住院。孔令华在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即赶往医院照料。
李敏康复后,孔令华返回部队,部队领导告诉他,秦基伟司令已经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并承诺会帮助解决困难。
不久后,孔令华被调任为北京卫戍区政治部的主任,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为了感谢秦基伟的帮助,李敏特意打电话致谢。秦基伟则深情地嘱咐她,有困难要及时向组织反馈,也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