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小米再引争议!加班已严重影响扩大内需

科技 04-29 阅读:63 评论:0

兄弟们,雷军又陷入舆论风波了!这边小米 SU7 车祸事件尚未完全平息,那边媒体又爆出 “小米要求员工上班工时不低于 11.5 小时” 的消息。倘若此事属实,雷军恐怕要面临不小的麻烦。真心希望小米能尽快澄清事实,回应公众关切:这一要求是针对所有部门,还是仅个别部门?加班是否有相应补贴与福利?这些疑问亟待解答。不过今天,我更想聊聊加班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中国当下的失业率已超 5%,甚至高于常被唱衰的美国(美国失业率约 10%)。失业率居高不下,折射出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全球都在呼吁中国扩大内需,美国财长耶伦也多次提及这一诉求。但试想,大批民众失业,消费力从何而来?

企业层面的 “内卷式用工” 是关键症结。许多公司为了向股东输送利益,不断压缩人力成本:本需 9 人完成的工作,硬塞进 7、8 人;员工离职后,工资直接分摊给剩余人员,导致岗位越减越少,加班越来越多。更糟糕的是,职场形成畸形文化 —— 周末老板在工作群随意发消息,员工必须秒回,否则就会被电话问责。对比欧洲,瑞士员工下班后能跳进河里游泳,享受自由生活;而在中国,通勤时间动辄两小时,员工紧绷的神经难以放松,甚至将休息视为 “罪过”。

加班文化正严重侵蚀社会消费活力。中产阶层有钱却没时间消费,底层民众既没钱也没闲,而真正有消费能力和时间的群体寥寥无几。如今欧美经济疲软,外贸订单锐减,中美关税战持续,一旦两国经济脱钩,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的 “生命线”。但现状是,企业主为逐利压榨员工,不仅减少岗位供给,还剥夺了员工的消费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已在教育领域做出表率:为学生减负、增加休息时间,试图创造更多消费场景。然而,若家长仍被困在加班的牢笼中,孩子的消费需求也难以释放。

破局之道在于法律与制度的革新。建议从法律层面严格限制超时加班,若非特殊情况禁止加班;若必须加班,则强制企业支付高额补贴(如 3 倍工资)。如此一来,企业为降低成本,自然会增加岗位招聘,失业率随之下降,员工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增强,进而形成 “就业 — 消费 — 经济增长” 的良性循环。

当整个社会告别加班文化,实现双休常态化,消费活力将被彻底激活。企业利润增加,员工收入提高,经济也将摆脱当前的困局。唯有打破加班枷锁,中国经济才能走向更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