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毛主席上庐山会见贺子珍,李敏:他们有着十多年的夫妻情分
李敏刚出生满月没多久,贺子珍就去抗大上学了,每周只能回家一趟,匆匆见李敏一眼。等李敏开始牙牙学语时,贺子珍又因为治病去了苏联。算算时间,贺子珍陪在李敏身边总共才四个月。对于妈妈长啥样,李敏脑海里压根儿没印象。
毛主席作为大领导,整天都忙着处理党和国家的重要事务,根本顾不上照顾孩子。所以,李敏又被安排住在了当地的一户农民家中。后来,她又几经波折被送到了延安的洛杉矶保育院。至于具体是啥时候送过去的,以及在农民家住了多久,这些细节很多人都记不清了。
小时候的李敏,因为年纪太小,根本记不清爸爸妈妈的模样,对他们的感情更是一无所知。等到慢慢长大,这些事情她才一点点明白过来。说到毛主席和贺子珍,李敏后来琢磨,他们之间应该是有过爱情的。
【李敏:第一次见父亲流泪,是在听说母亲生病后】
1941年的时候,小小的李敏被送到了苏联,跟妈妈贺子珍一起过日子。到了苏联,李敏多了两个哥哥,就是毛岸英和毛岸青,还多了个小弟弟呢。
李敏在苏联时,第一次知道“爸爸”这个词,是因为家里来了个小弟弟。那时候,李敏已经好久没见到妈妈了。有天,毛岸英和毛岸青带着她去找妈妈,一进门,嘿,床上躺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家伙。毛岸英瞅着那婴儿,满眼都是疼爱,说:“这小家伙,长得真像我爸!”毛岸青也跟着点头:“没错,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遗憾的是,这小弟弟没多久就走了。
小弟走了之后,李敏心里头更不是滋味,特别是得知老爸要再婚的事儿。她明显感觉到妈妈的精神状态大不如前,身子骨也弱了许多。从那以后,她和两个哥哥都默契地不再提“爸爸”这俩字,生怕又勾起妈妈的伤心事。
李敏第二次知道“爸爸”这个词是在1946年那会儿。那时候,毛岸英已经回到了国内,而妈妈贺子珍被硬送到精神病院去了。二哥毛岸青在莫斯科上学,她自己呢,就在儿童院待着。在这段时间里,能让李敏感到一丝亲情温暖的,也就只有时不时来看望她的二哥了。
直到姨妈贺怡来接她去北京见爸爸,李敏心里才乐开了花。可一听妈妈说她不去北京,李敏的高兴劲儿就少了大半。她心里直犯嘀咕,为啥爸妈要分开呢?
刚来北京那会儿,李敏心里还老惦记着妈妈。可随着时间推移,学业一忙起来,那份想念也就渐渐没那么强烈了。直到有一天,爸爸突然问她:“闺女,要不给咱妈写封信吧?”这话一出,李敏这才动手,给妈妈写了来北京后的头一封信。
妈,你好啊!我现在跟爸这边挺好的。你有没有想我呀?我可是超想你的。爸让我代他问好,他还说让您多照顾自己身体哦。
后头那两句话,其实是毛主席让李敏帮忙写的,这事让李敏头一回仔细琢磨起父亲对母亲的感情来。
李敏每次放假都会去看望母亲,要走的时候,她总是看到老爸在屋里屋外忙活着,给她打包各种东西,像北京特产啊,六必居的酱菜啥的。李敏心里明白,这些东西其实都不是给她准备的,是给老妈准备的,毕竟她打小就不咋爱吃那些零食。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有次老爸还特地吩咐她,把外国友人赠他的香烟转交给老妈。李敏心里明白,她传递的可不光是这包烟,还有老爸对老妈那份深厚、真诚的战友情谊,而她呢,就是爸妈之间那座沟通的桥梁。
有一次,贺子珍因为从广播里听到毛主席的声音,结果病倒了。李敏知道后,心里马上想到了爸爸,她觉得只有爸爸能帮上忙。她赶紧把妈妈生病的消息写成信,交给了爸爸。看到爸爸接过信后竟然流下了眼泪,那是李敏头一回见到爸爸这样。那悲伤的气氛也让李敏忍不住哭了起来。
打从这时候起,她懂了,老爸心里头一直装着老妈,念着他们俩那份纯真的感情。
李敏一点点长大,慢慢体会到了爸妈的不容易,这才算是真懂他们了。她变得懂事之后,就成了老爸的贴心人和好朋友,老听老爸讲他和老妈贺子珍的那些事儿,时不时还能听到老爸对老妈的一些看法。
“你妈很小的时候就投身革命,跟敌人斗智斗勇,真是个了不起的红军女英雄,打仗时特别勇猛……”“你妈性格特别开朗,心胸宽广,心眼儿也好,一高兴起来就咯咯直乐……”
【李敏结婚前夕,毛主席到庐山会见贺子珍】
李敏慢慢长大了,她从好多书和周围人的闲聊里,了解到了一些导致她爸妈婚姻不幸的事儿。
贺子珍和毛主席结婚多年,一直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既管生活又管机要,全心全意地照顾着毛主席。红军长征到了陕北,中国政治局势有了新的变化,贺子珍不想再继续只做家属,也不满足于只做毛主席身边的秘书工作了。
延安不断进步,组织上急需增添干部力量,贺子珍也想找机会为组织出点力,干点实在活儿。组织明白她的心思,所以等她东征任务完成回到瓦窑堡,就安排她去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发行科当科长,负责监管和印制咱们根据地用的苏维埃纸币。
贺子珍生下李敏后,心里是挺高兴的,但她觉得工作能给她带来更多快乐。所以,她就把李敏送到了老乡家里,自己则去抗大学习,每周只有一天能回家看看孩子。那时候,延安来了好多年轻男女,毛主席特别喜欢和他们这些知识分子打交道,想了解各种情况,学习知识。这样一来,贺子珍和毛主席能聊上天的时候就更少了。
李敏心里琢磨着,就凭老妈那时候那股倔强劲儿,她肯定没法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跟老爸好好聊聊。
那时候,贺子珍心里头特别难受,身上还带着好多弹片。为了让自己好受点,也为了能快点好起来多干点活,她琢磨着得做个手术。可问题是,延安那时候根本没法做这种手术。更糟糕的是,贺子珍发现自己又怀上了孩子,这事儿让她铁了心要离开。
毛主席曾试着留住贺子珍,他动情地说:“我平时不是个爱哭的人,但有三种事儿能让我忍不住掉眼泪。一是听到穷苦老百姓哭,看他们过得那么苦,我心里难受,就会哭。二是跟过我的那些通信员,他们要是走了,或者不在了,我也会伤心地哭。三就是在贵州那会儿,听说你受了伤,我心里一急,眼泪就下来了。”
毛主席这番真诚的话是对贺子珍说的,但贺子珍还是铁了心要走。经过多年的战火洗礼,贺子珍变得特别坚韧果敢。她一股脑儿地收拾了点简单东西,就直奔西安去了。
贺子珍原本打算前往上海,可那会儿上海已经被占领了,所以她只好留在西安,看情况再作打算。就在这档口,毛主席让人带了话过来,说想和贺子珍和好。贺子珍听了,就用自己的钱给毛主席买了床新被子,但她自己还是决定留在西安。
过了好几个月,苏联的共产国际代表经过新疆、西安,最后去了延安。这事儿给了贺子珍一个念头,她琢磨着去苏联看病。毛主席知道后,赶紧派人传话给她,说别去苏联了,还是回延安吧。但贺子珍呢,还是没听进去。
到了苏联那边,毛主席好几次给贺子珍写信,盼着她能回来。贺子珍那时候也不再生闷气了,可她心里琢磨着,既然都出来了,就得学到点东西再回去。就因为这样,一次又一次回国的机会都溜走了,她和毛主席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那时候,事情都说不准,李敏特别能体谅她爸,也体谅她妈,她觉得这事儿谁也不能全怪。
高中一毕业,李敏和孔令华就定下了亲事,李敏的爸爸毛主席也答应要来参加她的婚礼。不过李敏没料到的是,婚礼头天,毛主席在庐山和妈妈碰了面。
封耀松记得,那是一九五九年的时候,接待毛主席的是江西省委的大书记杨尚奎和他的夫人水静。毛主席一路上心情挺不错的,和大家伙聊起了庐山的秀丽景色。到了晚上,毛主席就问他:“小封啊,你是哪天值班的?”封耀松老实回答:“七号跟九号。”
九号那晚,水静同志的车停在了毛主席住的地方外面。先是水静同志下了车,接着一位女同志也跟着下来。封耀松赶紧跑去跟毛主席说:“水秘书他们到了。”毛主席轻轻应了一声:“嗯,知道了。”
封耀松用心地摆弄了一下会客厅,给那位女同志准备好了茶水和藤椅,随后就悄悄退了出去,让毛主席和那位女同志单独聊天。走到会客厅外面,封耀松从水静同志那里了解到,原来那位女同志就是贺子珍。
没一会儿,毛主席和贺子珍就匆匆见了个面,然后就没再碰面了。这事儿,李敏也是后来才晓得的。她心里明白,这次见面,不光是因为他们都是老革命、老同志、老战友,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还有十多年的夫妻感情在呢。
【李敏回忆:爸爸说,妈妈和江青完全不同】
大家都说,女儿就像是爸爸的小棉袄,李敏在毛主席身边,也是这样的贴心存在。在毛主席的日子里,李敏不光是学习生活,和爸爸聊得最多的还是贺子珍。记得有次,毛主席跟李敏说:“江青对我可没那么好,她总是嫌弃我土气,说我是个乡下来的。但你妈妈,她和江青完全是两码事。”
李敏老听她爸提起,说妈妈以前过得特别不容易。她爸说,妈妈嫁过来后,就一直照顾着他。那时候条件太差了,想让爸爸身体好点,妈妈可下了不少功夫。
贺子珍知晓毛主席偏爱辣椒,时不时会从乡亲们那儿捎带些回来,这在当时可真算得上是件奢侈事儿。环境艰苦,蔬菜稀缺,导致毛主席时常便秘,这让贺子珍心急如焚。她不顾路途遥远,走了四十多里地,找了一位老中医,借来了通气用的东西,这才把问题给解决了。
在井冈山的日子里,毛主席忙得不可开交,常常从天亮干到天黑,有时候还得连轴转到第二天。由于没得啥好吃的补身子,毛主席渐渐瘦了下来,看得出来人都憔悴了。贺子珍看着心疼,但又晓得不能去搅和丈夫的工作,于是她就自己琢磨起了别的法子。
那时候,想吃顿好的真是难上加难,因为手里压根没钱。贺子珍就和警卫员一块儿,到河边去逮鱼,到田地里去抓青蛙。就靠着这些刚抓来的鲜肉,才让毛主席的身体能撑得住。
在井冈山那会儿,是毛主席和贺子珍最幸福的时光。那段时间,贺子珍给毛主席生了三个娃。头一个娃是在1929年春天,红军打下了福建龙岩后出生的,是个女儿。可遗憾的是,这孩子后来就不知去向了,到现在也没找着。
1932年,贺子珍生了第二个娃,是个男娃,他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毛岸红。长征还没开始的时候,贺子珍就把毛岸红托付给了留在当地打游击的妹妹照顾。但遗憾的是,后来大家也不知道毛岸红去哪儿了。到了1933年,贺子珍又生了第三个孩子,可惜这孩子刚出生没多久就没了。
贺子珍经历了三次生育,身体大不如前,但她始终是个坚强的女子,从未停止过战斗。记得在第三次反“围剿”行动中,一颗炸弹就在她身旁爆炸,直接把她炸昏了。等她苏醒过来,再赶上队伍,天都已经亮堂堂的了,是第二天的黎明了。
她一回到部队,大家惊喜地发现她竟然还活着,赶紧就把这消息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眼眶红红的,望着贺子珍说:“通信员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说他亲眼见到炸弹在你身边爆炸,我当时心里一沉,以为你没了,还打算战斗一结束就给你开个追悼会呢。结果,你现在是活着回来的,还是咋回事儿?”
这话让贺子珍又想哭又想笑,周围的人们也都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第五次围剿没打赢后,中央红军只能选择转移。那时候,好多红军的家属没法一起走,特别是孩子们。贺子珍含着泪,把毛岸红留在了当地,她自己却铁了心要跟着毛主席去长征。
那时候,德国顾问李德把控着中央的指挥大权,毛主席的好主意总是被驳回。湘江一战之后,红军人数从八万一下子掉到了三万,这让毛主席天天为红军的前途操心不已。真的很难想象,要不是贺子珍体贴入微的照顾,毛主席那会儿得多难熬啊,他是怎么挺过来的都是个问题。
陈士榘曾讲过这样的话:“其实说起来,贺子珍真的是立下了无人能及的大功。到现在,我心里还是特别尊敬她,时常想念这位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非常出色的女英雄。”
1935年,红军走进了遵义城,就在那儿,中共中央政治局搞了一场中国革命史上大名鼎鼎的遵义会议。那晚会议开得挺迟,结束后毛主席满面春风地对贺子珍讲:“以后咱们也有说话的权利啦。”就这么简单几句话,让贺子珍一直提着的心总算是踏实了。
四渡赤水河那会儿,贺子珍拼死保护伤员,结果被炸得浑身是伤,一下子就晕了过去。等她醒过来,头一句话就是:“我受伤的事千万别跟主席说,他太忙了,别让他再操心。”可这事儿还是让毛主席知道了,他急匆匆地赶来,贺子珍那时候已经气息微弱了。她不想让部队因为她而耽误行程,就提议说:“你们先走吧,别管我了。”
毛主席眼眶泛红,坚决地摇头表示反对,他轻声劝慰道:“我和大伙儿,是绝对不会扔下你不管的。”
贺子珍那次受了伤,身上的弹片一直留在体内没取出来。哪怕到了苏联,也没法治好。那些大大小小的弹片就跟她身体长一块儿了,不停地让她受罪。这些弹片跟着她过了五十年,直到她离开人世。
贺子珍和毛主席那可是一块儿经历过枪林弹雨、风风雨雨的老战友了。他们之间的那份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的情谊,让他们紧紧相随了整整十年。这种情谊,谁都不会轻易忘掉,更是谁都无法取代的。
毛主席是个特别重情重义的人,他和贺子珍虽然没能走到最后,但心里一直惦记着她。对于那段婚姻,他也曾努力挽回,可最终还是没能如愿。为了让贺子珍不那么孤单,他把女儿李敏送到了苏联。贺子珍能在国外那么艰难的环境下挺过来,李敏的陪伴起了很大作用,当然这也离不开毛主席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