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启动太空军事化布局,五年追赶美国誓言引质疑

国际 03-31 阅读:29 评论:0

硝烟尚未散尽的乌克兰战场传来震撼消息。基辅当局日前宣布成立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太空军事化"战略规划。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要求五年内建成自主卫星网络与空间监测体系,剑指俄罗斯战略设施全时监控能力。在防空警报频响的基辅街头,这项"跨越式发展"计划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新成立的国家航天局将统筹乌克兰残存的航天科研力量与军工体系,重点开发军民两用卫星技术。根据官方路线图,2030年前需完成三大核心任务:构建覆盖黑海区域的卫星侦察网络、建立空袭预警体系、部署具备实时监测能力的太空态势感知系统。其中最后一项技术对标美国"天基红外系统",理论上可实现对导弹发射与航天器轨迹的追踪。

"乌克兰必须获得俯瞰战场的上帝视角。"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在发布会上强调。这项计划的核心诉求直指俄罗斯,通过天基监测网络实时掌握俄军导弹发射动态,配合北约提供的防空系统形成拦截链条。乌克兰安全部门数据显示,2023年俄军共发射超千枚弹道导弹,其中30%突破现有预警系统。

为实现技术跨越,基辅将重启冷战时期遗留的航天遗产。作为苏联时期的火箭制造中心,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曾承担60%的洲际导弹生产任务,南方机械厂至今保留着运载火箭生产线。但军事观察家指出,乌克兰近十年流失87%的航天人才,关键元器件长期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已严重退化。

五角大楼前太空政策顾问约翰逊在接受采访时直言:"美国耗费二十年、投入上千亿美元建立的太空监视体系,乌克兰试图用1/10的时间复刻。"当前全球仅有中美俄三国具备完整太空态势感知能力,相关技术涉及光学追踪、红外传感、轨道计算等数十个尖端领域。就连欧盟的"太空监视与追踪"项目,也历经12年研发尚未完全部署。

更现实的挑战来自资金缺口。乌财政部披露,太空计划年度预算需20亿美元,相当于其全年军费开支的15%。在国家基础设施损毁率达40%、外债规模突破千亿的困境下,这项计划已引发议会激烈争论。部分议员质疑,在无人机都能从淘宝采购的时代,是否值得投入巨资重建航天工业。

尽管面临重重阻碍,乌克兰的太空布局仍暗含地缘政治考量。通过将本国安全体系嵌入北约的太空防御链,既可获取西方技术转移,又能强化联盟捆绑。正如国家安全委员会备忘录所述:"当我们的卫星与北约预警系统数据共享时,莫斯科的每次导弹点火都将触发整个联盟的反应机制。"

这场豪赌的终局尚未可知,但基辅的太空宣言已清晰传递出战场之外的战略意图,用科技杠杆撬动力量平衡,在近地轨道开辟遏制俄罗斯的新战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