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一男子靠养殖泥鳅发家致富,年收入高达900多万
2020年,四川一男子靠养殖泥鳅发家致富,通过使用一套独特的养殖方法,他养出来的泥鳅不仅十分抢手,而且他养的商品泥鳅一斤就能卖到22元左右,种泥鳅一斤可以卖到32元,通过养殖泥鳅他一年就能赚到900多万元,那么他究竟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徐亮,四川省隆昌市人,因为从小喜欢抓泥鳅,大学时他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
毕业后,他来到当地的一家孵化场实习,在实习期间,他发现四川本地泥鳅的价格一年比一年高,于是在实习期结束后,他便决定回老家创业养殖泥鳅。
由于刚开始创业没有多少资金,他找到了四位大学同学,大家一起凑了二十万元开始了泥鳅养殖。
为了节省资金,刚开始他并没有买种泥鳅,而是经常去田间地头抓本地的青鳅来孵化。
凭借着一年多的实习经验,他成功孵化出了泥鳅苗,然而养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养二十亩的泥鳅一天竟然要300元的饲料钱,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喂泥鳅的饲料时常供应不上,最后泥鳅快出塘时,数量只剩下了不到原来的一半。
而更让他受打击的是,他的泥鳅竟然卖不掉,由于徐亮不能稳定供货,经销商都不愿意跟他打交道,对他的泥鳅疯狂的压价,原本市场上能卖14元一斤的泥鳅,他只能卖12元,算下来赚到的钱刚刚够保本。
同学们实在扛不住压力纷纷退出了,只剩下他和妻子守着这二十多亩的池塘,可他依然看好泥鳅的市场前景,他认为自己的失败只是因为不能稳定供货,如果扩大养殖规模的话,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就在他四处借钱打算扩大规模时,他却意外发现了一个新品种的泥鳅——台湾泥鳅。
台湾泥鳅不光个头大、价格高,而且它的长速还很快,更吸引他的是亩产量非常高,一亩塘的产量能达到一万斤。
在当时的市场上,台湾泥鳅能卖到30元一斤,是本地青鳅价格的两倍左右。
即便台湾泥鳅苗的售价十分高,也依然有很多人排队购买,而之所以会出现一苗难求的情况,是因为台湾泥鳅体型大,在自然繁育过程中受精率很低,所以孵化成了难题,养殖户只能养育一代,销售后再重新买苗。
这让徐亮看到了商机,自己有专业孵化技术的基础,如果解决了这个难题,那他在行业里就能迅速站稳脚跟,为此他还专门研究出了一套孵化方法。
要想人工孵化泥鳅苗,首先要提前取好卵子,因为泥鳅精子遇水就会激活,必须要在30秒内倒入卵液当中,混合后必须要用羽毛轻柔并且快速的搅拌两分钟让它们融合,不能戳破卵子和精子。
为了提高受精率,他还把水产行业里孵化时常用的生理盐水换成了矿泉水。
除此之外,孵化筒的温度要控制在25°C左右,孵化室的室温也要常年保持在22°C左右,在这几个条件的精准把控下,一天后就能成功地看见泥鳅受精卵,这些受精卵再过一天就能长出小尾巴,三四个小时后就能成功脱膜。
孵化成功后,徐亮在网络、电视台上宣传,很多经销商看到后找上门来,而他则以200元1万尾的价格出售泥鳅苗,有时候一天他就能赚到30万元。
2013年,徐亮在二十多亩池塘里放入了自己孵化的台湾泥鳅苗,他计划四个月供到市场销售,在等待泥鳅长大的同时,他开始解决一直以来制约着他的销售问题。
刘小龙在隆昌市有四家餐饮店,在他的店里每个月最少需要一千多斤的泥鳅,当时徐亮主动打电话找上了他,可刘小龙却对这个大个头的台湾泥鳅不感兴趣。
为了打消刘小龙的顾虑,徐亮免费送了他50斤台湾泥鳅到店里试卖,一个多星期后,刘小龙打来电话表示消费者很喜欢,要与他达成长期合作。
通过刘小龙的店铺,徐亮打开了隆昌市餐饮店的供货渠道,他的商品泥鳅也卖到了25元一斤。
2013年,通过售卖泥鳅,他的年销售额达到400多万元,为了保证货源量,到了2014年徐亮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了100多亩,他的泥鳅养殖搞的是顺风顺水。
可好景不长,到了2015年台湾泥鳅的价格已经从25元降到了14元,这让徐亮感觉到了危机,他认为按这种发展速度下去,估计不到一两年台湾泥鳅就会降到10元一斤。
徐亮经过仔细调查后发现,这几年台湾泥鳅的价格虽然在下跌,但本地青鳅的价格却很坚挺,一直保持在20元左右,可是养殖本地青鳅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长速慢,三年只能养两批,每亩的产量只有500斤左右。
徐亮琢磨着能不能杂交出一个品种,既有本地青鳅的口感,又兼具台湾泥鳅的长速和产量。
2015年底,他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们合作,把台湾泥鳅与本地泥鳅杂交,经过三年时间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泥鳅。
杂交泥鳅口感有韧劲,接近本地青鳅,亩产量更是能达到1500斤,而且4到6个月就可以上市,一斤杂交泥鳅就能卖到22元左右。
杂交泥鳅培育成功后,徐亮改变以往的销售模式,把杂交泥鳅拿到周边的菜市场直接卖给消费者,大家都反应与本地青鳅的口感差不多,这对于养殖户来说,养殖杂交泥鳅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到了2019年时,徐亮养泥鳅养了十年了,但在这十年里,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那就是每年到了6到9月,泥鳅会自然排卵,这时他就没有怀卵量高的种泥鳅可以孵化和销售。
而且,市场上很难买到肚子里卵多的母泥鳅,以至于每年的6到9月,徐亮都要去东北买种泥鳅,于是他决定琢磨出一个办法,能让种泥鳅在6到9月份保卵不产。
2019年7月,徐亮去一位养殖户家里收泥鳅,他发现他的种泥鳅怀卵量很高,这让他很是惊讶,他反复的研究这位农户家的池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很快他就发现了端倪,他决定要改造自己的池塘。
2019年9月,徐亮花60多万元把七个池塘改造成了两米多深,每年到了夏季温度高时,徐亮就把塘里的水位加深到两米,水位升高后,在气温30°C左右的情况下,塘里只有26°C左右。
除此之外,他还培养微生物喂种泥鳅,给泥鳅提供天然饵料,适当增加维生素增强它们的体质,并且经常调理水质,给泥鳅营造舒适的水底生活。
这样温度高时,泥鳅不用浮到水面来吃食,水下温度较低,能让原本在6月要排卵的泥鳅成功保卵不产。
2020年6月,他的种泥鳅错峰上市,一斤就能卖到32元,如今徐亮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了200多亩,每年养殖基地繁育10亿尾泥鳅苗,商品泥鳅的销售量达到70多万斤,一年就能赚到900多万元。
那么,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