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倒计时,全球贸易或迎“分水岭时刻”
4月2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解放日”关税计划正将全球贸易推至悬崖边缘。这位共和党人宣布,将于当日向各国发送“量身定制”的关税税率清单,其中汽车、半导体等关键行业首当其冲,而中国、欧盟等15个对美贸易顺差大国或面临最高50%的惩罚性关税。这场被称作“21世纪最大规模关税战”的行动,可能迫使全球供应链在30天内进入紧急重组模式。
特朗普口中的“对等关税”看似追求公平,实则暗藏单向逻辑。按他的定义,若某国对美国商品征收X%关税,美国将“镜像”回敬同比例税率。
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内部文件显示,实际计算将叠加增值税、汇率干预等“非关税壁垒”,最终税率可能比目标国现行关税高出8-15个百分点。以欧盟为例,其当前对美汽车关税为10%,但美国可能以“欧盟碳排放税变相限制美企”为由,将反击税率上调至23%。
更值得警惕的是,白宫已拟定“肮脏15国”黑名单,涵盖中国(2023年对美顺差2790亿美元)、欧盟(顺差1630亿)、墨西哥(顺差1520亿)等经济体。美国财政部测算称,这些国家占美国商品贸易逆差总额的82%,而钢铁、药品等战略行业可能面临“双重打击”,除基础关税外,特朗普还计划对进口汽车单独加征25%“国家安全税”。
德国大众集团在田纳西州的工厂24日宣布,将原本销往欧洲的ID.4电动车转产为美规车型,以规避潜在关税。日本丰田则向东南亚供应商发出预警,要求增加在墨西哥的零部件库存。行业分析师指出,若25%汽车关税落地,美国市场每辆进口车均价将上涨6800美元,而本土车企福特、通用同样难逃牵连,其35%的电子元件依赖亚洲进口。
尽管特朗普高调宣称要“终结全球搭便车行为”,但其幕僚团队正通过秘密渠道释放灵活性信号。据《华尔街日报》披露,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上周与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通话,暗示若欧盟承诺购买更多美国液化天然气,可暂缓对欧洲制药业的关税。这种“先威慑后谈判”的策略与2018年中美贸易战剧本如出一辙:当年特朗普对华关税清单公布后,实际生效日期被刻意推迟45天,为双方磋商留出窗口。
历史经验表明,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往往带有战术欺诈性。2023年11月,他威胁对越南铝材征收374%关税,却在正式清单发布时将税率降至18%,条件是越南企业需采购美国煤炭。此次“解放日”的真正杀伤力,或许不在于4月2日公布的税率数字,而在于其引发的恐慌性供应链转移,毕竟在特斯拉上海工厂,工人们已被要求制定“经印度迂回出口北美”的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