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美国经典R级悬疑片(十二)
今天介绍这位是澳大利亚女星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她出生在悉尼,父亲是电子工程师,母亲是实验技术员,家境还是很不错的,她在圣萨宾纳学院接受高中教育,她在西悉尼大学当代艺术学院学表演,毕业后很顺利进入演艺圈。
开始演几部电视剧,2007年她参演了电影《迷失方向》,正式登上大银幕,2009年她拿到女主角参演电影《大峡谷》,2019年她参演美剧《使女的故事》,获得了金球奖女配的提名,今年还会上映六季美剧《使女的故事》。
片名:《曼哈顿夜曲》
片长:113分钟
2016年的美国电影《曼哈顿夜曲》由布莱恩·德卡波利斯执导,改编自科林·哈里森的同名畅销小说,影片以纽约曼哈顿为舞台,交织了悬疑、犯罪与道德困境,讲述了一名记者在职业野心与家庭责任间的撕裂,以及一场由谎言编织的致命游戏。
讲述了波特·雷恩的故事,波特·雷恩是纽约市一位热衷丑闻的小报作家,在工作中,他提供悲剧和任何被认为是实情的东西;在家里,他是一个模范家庭男人,忠于他深爱的妻子,但当一个诱人的陌生人要求他深入调查她电影制作人丈夫西蒙的谋杀案时,他无法抗拒。
叙事结构:悬疑外壳下的心理惊悚
《曼哈顿夜曲》摒弃了传统犯罪片的动作奇观,转而以新的视角,构建层层嵌套的叙事迷宫;影片开篇以波特的独白展开,带有浓厚的文学气质,暗示了角色作为“观察者”的被动性;随着调查深入,观众与波特一同陷入卡洛琳提供的碎片化线索中。
导演巧妙利用“双线叙事”:一条是波特的现实调查,另一条通过西蒙的录像回溯他与卡洛琳的畸形关系;录像中,卡洛琳无奈出筹码完成赌局,而西蒙的镜头如同冰冷的审判者,记录着人性的另一面,这种手法不仅强化了悬疑感,更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表演生存”的荒诞。
角色塑造:破碎灵魂的镜像对照
波特作为调查记者,他本应是实情的捍卫者,却因职业困境与中年危机沦为爱的俘虏,布洛迪以一贯的阴郁气质诠释了这一角色的矛盾,他既渴望通过卡洛琳的案件重拾事业荣光,又沉溺于她的爱情中,终在家庭与爱间迷失自己。
卡洛琳她是典型的黑色的电影女郎,美丽、危险且充满秘密,童年创伤使其将权力视为生存工具,而她对西蒙的复杂情感折射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式的心理机制,斯特拉霍夫斯基的表演准确捕捉了角色的脆弱与冷酷,尤其她以挑衅的眼神将博特拉入共谋的深渊。
主题探讨:实情的代价与道德的相对性
影片以曼哈顿的夜色为隐喻,揭露了社会中的伪善与溃败,霍布斯的传媒帝国建立在谎言之上,西蒙的艺术光环包裹着另类的人生,而波特这类人实则是妥协者,他终选择掩盖卡洛琳的罪行,并非出于爱,而是恐惧自己苦心经营的家庭形象崩塌。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卡洛琳的结局建立在双重谋杀之上,但她与波特的和解却充满虚无,两人以实情为筹码,实则默认了秘密的永恒存在,这种无解的结局,恰是当代社会道德困境的缩影,当事情不再带来救赎,沉默便成了结局的庇护所。
视听语言:复古风格与现代焦虑的融汇
影片的摄影与配乐具有黑色的电影遗风:冷色调的街头、雨夜的车灯、酒吧的霓虹,共同编织出曼哈顿的市井之美;而电子合成器为主的配乐则赋予故事现代感,尤其在波特查看录像的段落中,跳动的节奏与闪烁的屏幕形成视听压制,暗示科技时代下隐私的消亡。
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再加上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赏心悦目的表演,阿德里安·布罗迪扮演的角色和他的大多数角色一样,从不张扬,但总是表现得很好,他这次的性格也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只是试图解开一些谜团,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要期待太多的行动,因为几乎没有任何行动,不过故事足够有力的,一个值得您观看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