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校长身居高位衣食无忧,却依然前腐后继?
最近后台收到不少老师留言,有老师问:
“咱们学校条件也不差,校长工资待遇也不错,怎么还有人前腐后继,非得走上贪腐那条路呢?”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也常常想。
今天咱们就聊一聊这个现象,谈谈我这些年的观察和感受。
吃饱了,反而更饿了
很多人觉得,只要物质条件好,人就会满足。
但现实并不是这样。
就拿一些校长来说吧,工资不低、津贴也有,住的房子比普通老师宽敞,孩子大多也安排得明明白白,可为什么还要动歪脑筋呢?
关键问题是,人心的“胃口”是个无底洞。
你看,老师们都知道,刚工作的时候,我们盼着有个编制;
有编制了,又想评职称;
评完职称,又盼着能带重点班、多拿点奖金;
等这些都实现了,就开始眼馋别人去教研室、当主任、当校长。
这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的道理:物质需求满足了,心里反而更不安分了。
校长也是人,不是神。
他们一旦站到高位,不光要管学校,还要处理各方关系,慢慢地,心态也可能发生变化。
原来是为了学校好、为了老师好。
到后来呢,可能变成了想要更多的权力、更多的面子、更多的“好处”。
说白了,他们贪的,不只是钱,更多是那种掌控感、优越感,还有人前人后被捧着的感觉。
从为公到为己,心态怎么变了
其实一开始,大多数校长上任时,心里都有点敬畏感。
刚当校长那几年,很多人真的是操心学校、想着老师,生怕自己干不好。
可时间一长,就容易习惯权力带来的便利:办公室有人送礼,节假日有人塞购物卡,家长、供应商、培训机构上门求关照……
慢慢地,有些人心态变了:
“反正别人也拿,我不拿岂不是亏了?”
“我辛苦这么多年,捞点儿也正常吧。”
“做隐秘点,反正也查不到。”
从一开始的扛着,到后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到最后心安理得地收,心里的那道防线,其实是一步步被攻破的。
这时候,我特别想借用一位网友说的话:
“人的贪婪是天性,只有好的体制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才能遏制贪婪的人性。”
可以说,这不仅是提醒校长的,也是提醒所有身处权力位置的人。
没规矩、不监督,人就很难自律到最后。
比贪腐更可怕的是迷失
其实很多被查的校长,真不差那几个钱。
工资高、奖金多,退休待遇也不错。
可是,他们最后输掉的不只是钱,而是人生的方向感。
可惜,有些人走到最后,连自己是谁、要干啥都忘了。
被查的时候,他们才幡然醒悟:“我到底图了个啥?”
贪腐背后,藏着的其实是迷失感:
有人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更厉害,
有人为了补偿心理上的空虚,
有人纯粹是被惯坏了,想要的越来越多。
说到底,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
权力不是保险箱,站得高不等于稳得住。
很多校长如果在早期,有老师、家人提醒一句,有制度管一管,也许最后就不会走到那一步。
学校里的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一所学校的风气,往往跟校长的风气紧密相连。
校长守住了底线,老师们才安心教书;
老师们安心教书,学生们才能踏实成长。
所以啊,说到底,教书育人这行,不是只看成绩和奖杯的。
最重要的,是咱们每个人,都别忘了为啥出发。
你觉得那些贪腐的校长是因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