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的"不可战胜论":文化基因的真相与警惕"捧杀陷阱"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普曼近年来多次在公开演讲中提出一个引发争议的观点:"美国永远无法打败中国,因为中国人身上有一种连自己都未必察觉的民族特性,使其在五千年文明中始终屹立不倒。"
这一论断表面上是对中国文明的褒扬,实则暗含复杂的认知博弈,需要以清醒的理性加以辨析。
一、查普曼的立论基础:从神话隐喻到现实抗争
查普曼的研究路径极具象征意义。他通过对《山海经》等中国古籍的解读,发现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存在根本差异:当希腊人等待普罗米修斯盗火时,中国已开始钻木取火;当西方人建造诺亚方舟逃避洪水时,大禹正三过家门而不入;当宙斯用高山阻挡凡人时,愚公的子子孙孙正以血肉之躯移山开路。这种"抗争而非顺从"的文明基因,被他视为中国绵延至今的核心密码。
这种文化特质在历史中不断显影: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到汶川地震废墟中敲击水管的求生信号;从华为"鸿蒙"系统突破技术封锁的现代版"精卫填海",到航天工程以"嫦娥""祝融"命名的神话复刻,查普曼认为中国人始终在用行动诠释"人定胜天"的精神史诗。他甚至将这种精神上升到全球治理层面,认为中国在气候变化、疫苗援助等领域的担当,本质上是"大禹治水"式济世情怀的延续。
二、"辩经"背后的认知陷阱:警惕文明优越论的捧杀
查普曼的论述看似充满敬意,实则暗藏双重风险。首先,他将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化为文化决定论,忽视了地缘政治、经济基础等现实因素。例如,其完全回避了约瑟夫·奈等学者指出的美国在地理屏障、能源自给、金融霸权等方面的结构性优势。这种选择性叙事容易让人陷入文化本质主义的迷思,忽视当下发展的真实挑战。
其次,这种论调可能成为新型"捧杀"工具。当西方学者用"文明独特性"解释中国崛起时,本质上是在建构一套"非普世性"话语体系——将中国的发展归因于不可复制的文化密码,既消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普遍参考价值,又为"中国威胁论"提供理论弹药。正如尼克松所言"当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文化,就是美国进攻的最佳时机",这种赞美背后未尝没有瓦解意识形态认同的深层意图。
三、超越"辩经":在文明自信与危机意识间保持张力
面对此类论述,我们需要以"自有大儒"的清醒姿态进行双重反思:
1. 文化自信不等于文明优越。查普曼所赞扬的抗争精神确实存在,但这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将之神秘化为"民族特性",反而会遮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制度优势与社会实践逻辑。
2. 警惕学术话语的意识形态包装。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研究常带有"东方主义"滤镜,或是将其塑造为"他者"以巩固西方中心论,或是通过文化赞美实施软性规训。对此需保持"以我为主"的批判性思维,避免陷入他人设定的认知框架。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查普曼用《山海经》证明中国"不可战胜"时,中国航天人正在将"天问”"北斗"写入星空;当西方热议"文明密码"时,中国芯片工程师正在实验室攻克5纳米光刻工艺。这恰恰印证了真正的民族精神,不在于被他人定义的"特性",而在于永不停息的自我超越。面对"不可战胜"的赞美,我们更需要记住:没有任何文明能靠神话永生,唯有在清醒认知中保持进化的自觉,才是永恒屹立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