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真实性:《山海经》中的生物是否真实存在?

推荐 04-09 阅读:12 评论:0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典籍里,《山海经》特别独特又神秘。书里描写的那些生物,模样千奇百怪,简直超乎想象。比如说开明兽,长着九个脑袋,威风凛凛;夔像青牛却没角,还能喷火,看着就很凶猛;烛九阴是人面蛇身,掌管着昼夜,神秘得很。这些稀奇古怪的描述,带我们走进了一个荒诞离奇的奇幻世界,也让大家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山海经》里写的这些生物,在现实中真的存在过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好好探究探究这个神秘的话题。

从考古发现看《山海经》生物的踪迹

随着考古研究慢慢深入,好多出土文物好像在悄悄证明《山海经》说的事儿可能是真的。就拿三星堆遗址来说,这遗址距今大概 4000 年,是古蜀文化的遗址,出土了好多让人惊叹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些青铜造像,样子特别奇特,一看就容易让人想起《山海经》里写的东西。《山海经》里提到,古蜀那个地方有眼睛突出的人,住在珉山脚下,被当成养蚕的神。巧了,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里,有三件 “千里眼、顺风耳” 造型特别显眼。这些人像个头挺大,眼球从眼眶里突出来,耳朵像兽耳一样又大又夸张,嘴巴咧到耳根。这跟《山海经》里对某些人物形象的描写简直一模一样。这难道只是碰巧吗?感觉不像是,好像在暗示《山海经》写的世界不是瞎编的,是有现实依据的。在古老传说里,古蜀这个地方一直受神明保佑,神明还给了这里的人特殊能力和独特模样。说不定三星堆出土的这些青铜像,就是古蜀人把得到神启示的模样给做出来了,和《山海经》里写的能对上,给我们了解那段神秘历史提供了特别珍贵的线索。

1936 年,考古队在会稽山有了大发现,挖到了好多玉琮,后来在天目山又发现了金玉。《山海经》里正好写过浮玉山的事儿,天目山发现的金玉和书里写的特别像。在神话传说里,会稽山、天目山这些地方都是灵气聚集的地方,常有仙人出没。这些珍贵的玉石,说不定是仙人留下的,也可能是天地灵气变成的。《山海经》对这些地方物产的记载,也许是古人把神启示的信息给记下来了,这就让《山海经》显得更神秘,也更有可能是真的了。

地理与现实的对应暗示

《山海经》可不只是一本讲神怪故事的书,它对地理方位、山川河流这些都记得很详细。从地理的角度看,书里好多地理位置的描述,和现实世界能对得上。比如说,《海内东经》里对蓬莱山、琅琊台、会稽山位置的描述,和现实中的位置没啥差别。美国有个学者叫墨兹,按照《山海经》的记载去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山海经・东山经》里详细说的美洲中西部四条山脉,就是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和海岸山脉,这些山脉的山峰、河流、植物、动物,几乎和现实里的一模一样。在古老的神话传说里,大地是神明开辟的,山川河流的走向都是神明意志的体现。说不定古人写《山海经》的时候,是得到了神明的指引,或者是传承了上古时期那些知道世界全貌的神使留下的知识,所以才能把跨大陆的地理信息写得这么准。那和这些地理信息紧密相关的生物记载,很可能因为这份神启,也有真实的部分。

现实中相似生物的对照

当我们仔细研究《山海经》里生物的描述,再看看现实世界,会惊喜地发现,好多生物都能找到差不多的原型。就说大家都熟悉的 “四不像”,在《封神榜》里,姜子牙的坐骑长得很怪,像鹿又不是鹿,像马又不是马。现实里的麋鹿,角像鹿,脸像马,蹄子像牛,尾巴像驴,简直就是现实版的 “四不像”。科学家从出土化石考证,麋鹿以前在我国华北和中原的沼泽低洼地区分布得很广。传说里,姜子牙的坐骑是神兽,下凡帮姜子牙完成封神大业。它的原型麋鹿可能也沾了点神性,才有这么独特的样子,被古人当成祥瑞,所以在《山海经》相关记载里也有体现。

再看《南山经》里记载的狌狌,样子像猴子,长着白色耳朵,还能像人一样趴着走。现实世界里,非洲的疣猴和它有点像。疣猴体型和猴子差不多,耳朵那儿也有白色毛发,有时候行动起来,也有点像人趴着走的姿势。在一些部落神话里,猴子是神灵的使者,或者是被神点化过,有灵性。狌狌可能就是古人在现实里疣猴的基础上,结合神话传说,给它加了更多神秘色彩和独特能力,才成了《山海经》里特别的存在。

在《山海经・大荒南经》里,记载了一种奇怪的生物叫驩头。它长得很怪异,人脸鸟嘴,虽然有翅膀,却不能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地在天上飞,只能用翅膀辅助双腿走路。关于驩头的来历,有好几个不同版本的传说。

有一种说法是,驩头和远古帝王尧帝的大臣讙兜关系很大。讙兜又叫浑沌、鴅吺、讙头,是远古颛顼帝的后代,也是尧帝的臣子。不过,在史书记载里,他被当成佞臣,是 “四凶” 之一。尧帝快退位的时候,舜开始掌管朝廷事务,很多臣子都拥护舜,讙兜、共工、鲧、三苗这四个人却很不满意。讙兜出身贵族,是尧帝的近臣,他还向尧帝推荐过共工。但讙兜这人野蛮、爱干坏事;共工荒淫无度,不好好工作;鲧治水好多年,又固执又骄横;三苗就爱造反。他们对尧帝破格任用平民出身的舜特别不满,都抱怨尧帝把天下让给一个乡下人是老糊涂了,还指责尧帝要把帝位传给女婿,不传给儿子丹朱,是本末倒置。后来,舜回朝后给尧帝建议,把共工流放到幽陵,去教化北狄;把讙兜放逐到崇山,去感化南蛮;把三苗迁到三危,去改变西戎;把鲧杀在羽山,来整顿东夷。在神话版本里,这些做法背后有神的意思。传说天地刚形成的时候,四方各族得有正确引导,才能符合天地规则,共工、讙兜他们干的坏事扰乱了天地秩序,惹恼了神明。舜是神明选出来的有德之人,代替上天行事,把这些违背神意的人流放到四方,希望他们能改过,去教化四方的蛮夷。讙兜的后代在流放的地方,因为长期受山川灵气和神明责罚的影响,慢慢就变成了人脸鸟嘴的样子,成了《山海经》里的驩头。

另一种传说把驩头和尧帝的儿子丹朱联系起来。帝尧的时候,大臣鲧治水没治好,被处死在羽山。鲧的儿子大禹接着治水,丹朱也是鲧的儿子,可他傲慢、不务正业。看到大禹治水功劳越来越大,丹朱嫉妒了,就联合一些部落造反,想夺取天下。但这场叛乱很快被大禹平定了,丹朱觉得很羞愧,就投水自杀了。死后,他的灵魂变成了驩头。在神话传说里,丹朱因为嫉妒,被蒙蔽了心智,违背了天命。本来丹朱有神赐的智慧和力量,要是一心向善,能帮大禹造福百姓,可他因为执念走上了歪路。他投水后,灵魂被水神抓住,水神看他有神赐的血脉,不忍心让他魂飞魄散,就把他的灵魂重新塑造,变成了驩头,让他守护南海,赎以前犯下的罪,这才有了《山海经》里的讙头国。

从这些故事能看出来,驩头可能是古人对丹朱这样失败的人,或者讙兜这样违背正统的人的一种神化或者变形记录。在现实世界里,虽然找不到和人脸鸟嘴完全一样的生物,但我们可以想象,古人可能把一些擅长捕鱼的部落,因为他们特别的服饰、头饰或者行为习惯,在口口相传里慢慢神化了,最后变成了《山海经》里的驩头形象。这些神化的背后,有神话传说的影响,也进一步说明《山海经》里的生物,很多可能是根据现实里的人物、部落或者生物,经过长时间文化演变、艺术加工,再加上神话元素形成的。

观点碰撞:真实还是想象?

对于《山海经》里生物是不是真的存在过,学界看法不一样。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因为《山海经》写得太奇幻了,就没提里面那些怪物。像烛九阴这种人首蛇身、掌管昼夜四季的生物,形象和现实差太远了,现在大多数学者都觉得这是想象出来的。有些专家说,考古发现和《山海经》内容能对上,只是巧合,因为《山海经》神怪色彩太浓,到现在还有人觉得这是本荒诞的书。不过,从神话角度仔细想想,这些内容也可能是古人对神启世界和上古历史的一种特别记录方式。

《山海经》里的生物,有些可能是以现实生物为基础,被古人夸张、神化

了,也可能因为古代的生态环境和现在不一样,有些物种现在灭绝了。但也得承认,有不少是古人靠着神话、信仰和哲学思考创作出来的想象内容。《山海经》就像一个又真实又虚幻的神秘宝藏,说不定以后考古研究再有新突破,我们就能彻底弄清楚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你觉得《山海经》里的生物真的存在过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网友评论

青史逸韵

借笔蘸墨,于青史间勾勒逸韵,讲述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